高校人才工作的四个维度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高等院校作为育才和用才的主要阵地,要把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事业中来,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管理高手、服务能手,真正把人才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实践证明,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转变方式方法,抓好识才、引才、育才、待才等各环节工作,充分挖掘和激发各类人才的内生动力。  一、识才要从“守株待兔”到“三顾茅庐”转变
  识才是人才工作的前提。“世人皆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用才者既要有一双“伯乐相马”的识才慧眼,也要有善于发掘人才、主动出击、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善举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在识才的过程中要眼光好、眼界宽和眼力强。首先要眼光好,“别看我一时,且看我一世”,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来看待人才;其次要眼界宽,不能局限于一些小圈子,要视野开阔,拓宽渠道,走群众路线,善于挖掘和发现那些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干工作的人才。再次要眼力强,要善于辨别、认真考察、科学判断,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高校要摸清人才底数,统筹考虑学校人才队伍结构及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人才需求导向,提高识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主动深入其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积极宣传本单位的招聘计划和引才政策。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刻了解人才的性格、学识、能力、品德等情况。对“一岗多人”的情况,认真进行比较分析,优中选优、择优聘用,用辩证、发展和全面的视野考察人才、评价人才、选用人才,为学校人力资源配置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引才要从“制度藩篱”到“不拘一格”转变
  引才是人才工作的重点。面对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把引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拓宽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学校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要从“坐等上门”到“登门拜访”转变。目前,社会对人才的争夺愈发激烈,传统的“坐等上门”的惯性思维只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拓宽引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发挥各级领导、学科带头人、教师和校友等在引才中的积极作用,登门拜访、主动出击,用诚心和努力引进人才。要从“不为所有”到“但求所用”转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对一些因国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各省引智政策,采取柔性引进人才方式,重点引进急需的高端、拔尖人才。探索建立长期互动互利机制,实现柔性引进与刚性引进的承接和转化。要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不局限于人才的学历高低、资历深浅、论文多少等“显性知识”,而应该把品德、能力、潜能等“隐性知识”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不唯资历看能力、不唯文凭看水平、不唯职称看称职、不唯既往看发展”。
  三、育才要从“单一空间”到“多元发展”转变
  育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人才水平,是人才工作的奠基工程,是紧迫又重大的任务。高校要认真探寻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机制,既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注重多维培养、多元发展。
  要建立多元培养的分类使用机制。目前,岗位设置大体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等三类。高校要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需设岗,确定岗位等级、制定竞聘条件,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规定择优聘用人员。要根据不同岗位制定多元化的职务、职称晋升渠道,优化人员结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用有所成。要建立梯度培养的分层推进机制,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科研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形成人才支撑团队、团队培育人才的互动发展局面。要采取国外进修与国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给予重点培养,有重点、多渠道地加大对高水平学科和重点学科师资培训及进修力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