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梦与“以人为本”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顺应民意,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把握时代潮流,对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中国梦与“以人为本”的共性内涵
  中国梦理论是对党的根本宗旨认识的深化和执政规律思考的升华,展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
  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以人为本”是我党在新的时代,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用更加凝练的哲学话语概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同时也赋予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新颖的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执政理念以及执政能力上认识的深化。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由上分析,“以人为本”与“中国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建党、治国、理政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虽各具时代特色,但在基本内涵上具有幸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性内涵且相得益彰。
  二、“以人为本”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理论,是“中国梦”理论的哲学基础。因此,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个国家的梦必须由全体民众的梦组成,脱离了多数人的梦,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国梦有三个‘民’字不能忘,即民之生、民之魂、民之力”,概括起来既是“以人为本”。
  因此,实现中国梦关键是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和践行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制定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理论政策方针,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
  三、中国梦是以人为本的梦
  中国梦的内涵涵盖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理论层次,体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是“中国梦”的题中之意,“中国梦”是“以人为本”丰富、立体和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以人为本”的学说。正如习主席所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宋铁毅在《中国梦诸形态统一的哲学研究》中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人民梦以及个人梦在哲学层面‘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梦‘三位一体’统一的核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梦当下和未来所最求的方向和目标,以“人民幸福”为落脚点,才能让现在的“梦”成为未来有根基,有抓靠的理想。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中国梦”依靠力量,更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中国梦”是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以人为本”具有共同的理论来源和深刻的内在联系。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中国梦”就是“国家本位”,“以人为本”就是“个人本位”,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辩证地将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让二者共同奠定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理论基石。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宋铁毅.中国梦诸形态统一的哲学研究[J].学理论,2013(3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