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反思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成本会计》课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一样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与《会计实务》相比又具有更强的理论性

这就要求在讲授《成本会计》时,既要重视实践性的练习,又不能忽略理论的讲授

理论要讲透、讲活总体上来讲,在《成本会计》课中计算和习题占了大部分比例,但在教学中不能因此偏废了对理论的讲解

尤其是成人专业,更不能因为授课时间有限而少讲或略讲理论

因为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例题可以教给学员怎样做,而通过理论的讲解能够告诉学员为什么这样做,把理论讲清楚了,才能使学员对计算方法有更好地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认为创新《成本会计》课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发挥移情作用
  教师站在学员角度,要从学员的心理出发,以作为成人的学员的心态去讲授知识,那对于学员而言是莫大的帮助和引导

比如,在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中有大量的公式,作为教师来讲这些很简单,早已熟记于心,但成人的学员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还不达效果容易混淆,那我们可以给学员总结一个“中心公式”去巧妙记忆,在费用分配中,都是先求分配率,再求分配金额,重点就是如何求分配率,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分配标准之和,大多数费用分配都适用于这个公式,所以称之为“中心公式”,在有些费用的分配中,随着分配标准的变化,该公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基于这个公式产生的

这样涉及计算题要进行总结成公式,方便成年学员记忆

  二、加强《成本会计》的实训教学
  在日常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自我测试,课后习题和成本实训报告形式

这三种形式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可以互相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1.课堂自我测试即在每次课结束之前,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本堂课讲授的重点内容以自测题的形式让学员做一下,目的在于检验学员对当堂内容的理解,教师能及时掌握学员对所受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本次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或对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

有疑问的学员可在课后向教师单独请教,并为课后的复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

2.课后习题是学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教材内容所依靠的最主要手段,也是传统的最基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成本会计以习题为主,所以要尽可能得让学员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

3.成本实训报告通过小组讨论来强化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做成本实训报告,使学员进一步领会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在对课堂教学内容和书本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反思会计实务工作中核算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成本会计及其方法

  三、引入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课中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多、计算量大、课后练习多,在课本中的实际案例很少,有的也是理论性太强,不容易理解

像笔者一样教学经验不多,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就只能按课本上的内容读案例,书上通常就说“企业总部可以按组织分工,也可以按职能分工,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等”,把这些当案例来授课,学员不仅不容易接受,还会认为课程枯燥乏味,从而分散学员的课堂注意力

引入这样一个案例:《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的差距》

上海地铁二号线是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其营运成本要远远高于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原因就在于一号线中有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

其中之一是三级台阶的作用,上海的地势仅高出海平面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

德国的设计师就在每一个出口外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

而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是出口转弯,德国设计师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可避免内外空气直接对流,因此节省了巨额的空调电费,而地铁二号线的设计者却没有领会这一意图,省略了这个转弯,看似节约了建造成本,实则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第三点是一条装饰线让顾客更安全,德国设计师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以内的地方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条装饰线会无声的提示乘客以离站台太近了,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时,就会有“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的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