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师内涵演变 “双师”是一个衡量职业院校师资水平的概念
这个概念,从最早提出到现今为止已有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的相关文件有二十多个,“双师”的内涵也发生了几次变化
九十年代中期,“双师”把教师定位在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这一双重角色
进入二十世纪,有关“双师”的文件,除了强调教师个体的双重角色之外,还在群体意义上,指出高职高专院校专兼教师,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的比例要增大
而到了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在任职资格、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
之后在2010年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从制度层面,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管理问题,指明了方向
在2011年,作为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教师培训项目、支持教师企业实践、开发教师培养标准等几个具体措施,来逐渐实现《纲要》提出有关“双师”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在建设双师师资队伍时碰到的问题
在梳理了“双师”内涵演变后,发现双师内涵界定已逐步清晰,双师如何培养,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落地政策
而高职院校在构建双师队伍时,常常碰到两个问题
1.教师个体能力短板
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入,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一部分是同类型院校,同行业间流动(包含退休返聘教师),还有一部分是社会相关企业,跨行业间的流动
在教师个人能力上,因个人教育水平和工作经历的差异,同行业间流动,个人能力的短板大多出现在专业实践能力上,而跨行业间流动,个人能力的短板大多出现在师范理论和高职教育认识
如何根据个人能力短板来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有效落实《意见》的文件精神,是构建双师队伍的一道难题
2.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没有发挥引导作用
目前,高职教师的评聘标准是参考高校教师的,如能加入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或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体现《方案》中“双师”的内涵,则对“双师”人才的培养,起到切实有力的引导作用
三、教师岗位设置
教师岗位设置与双师队伍的构建,是密切联系的
教师的岗位设置,应该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有三大支点—教书育人、技术研究、社会服务
传统的教师岗位设置,是为了满足教学任务,把教师作为教学资源来考虑的
而这仅体现了教书育人,是不全面的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及其上级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践行《纲要》和《意见》的文件精神,对教师个体安排系统的学习任务,帮助其尽快实现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为此,教师岗位设置应该采用“两条腿走路”除了教学任务外,还应有学习任务
而学习任务的内容,应视个体情况差异,可以是师范理论学习任务,或者是企业挂职锻炼任务
学习任务的管理,也可以仿效教学任务,进行量化
四、教师聘用管理
在教师聘用管理上,可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具或方法,结合教育行业的特点进行提升
在教师的选拔阶段,要根据教师能力素质模型,对待聘人员的能力(尤其是能力短板)有清楚的认识
在聘用时,要把个人能力短板对应的学习任务契约化
在人才培育上,管理部门要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尽可能畅通的学习渠道
这会牵涉两个问题:一是互通有无,教师的学习平台建设,不可能仅凭一校之力完成,需要周边地区的同类型院校相互支持、资源共享,而学习成果如何在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相互认可,也是值得探讨摸索的;二是让利于师,学习任务的完成,势必会减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所能承担的教学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两者共存于同一个体上时,是有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尽可能错峰安排时间,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和办学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大专兼教师编制,以满足教学任务的暂时需要
随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这个矛盾自然化解,并会发挥品牌效应,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内涵,实现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2004-04-19)[2015-10-23].http://www.110.com/fagui/law_137155.html.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