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强调: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并与高校、研究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国内学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发达国家企业参与或涉及协同创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超过平均达到30%,企业未参与协同创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大约为15%[1]
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整合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优势和企业作为产学研主体的技术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生产规模化速度慢,市场推广难度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人或者组织的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总和,以及个人或者组织拥有的资源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作用[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错综复杂的协作关系网络形成社会结构网络模型,嵌入社会结构网络模型中的资本量,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提高获取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构建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
二、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与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资本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二是从社会资本角度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
例如:鲍林[3]在社会资本和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在创新网络中建立有效的联接机制、信任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基础;于淼等[4]从知识溢出、企业的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维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起促进作用
学者对社会资本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
Patricia[5]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信任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具有稳定且显著的正相关性;朱秀梅[6]以集群社会资本、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绩效为变量,构建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理论模型
对长春高新区软件产业集群102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王爱社[7]解析了社会资本内含的三重维度在协同创新属性的网络内的延展价值,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链接机制
现有研究文献综述表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知识的扩散对产学研合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产学研的合作效果取决于有效的联接和信任机制
但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发现,关于社会资本、产学研和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层面对创新绩效和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从社会资本整体独立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甚少
企业、高校和科研组成的新的联合体在创新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流通网络即协同创新网络;嵌入该网络的实际和潜在资源即社会资本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
为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探索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
三、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一)社会资本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关系假设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企业、高校和研究所通过知识转移与共享、资源互补来实现协同创新过程
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在创新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流通的社会交互网络,即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处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三维结构模型的不同节点
节点与节点间的网络密集度称之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密度
产学研协作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密度可以标记为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交往的密切程度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模型节点与节点之间连接的越多,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科研创新成果的产生与向现实产品的转化
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处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不同关系节点
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在协同创新网络中所处关系节点的中心越高,网络位置越优越,获取资源及控制资源的可能性越大
提出假设:(1)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密度越大,协同创新绩效越高;(2)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心性越高,协同创新绩效越高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构建基于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
以“知识—技术—信息”交流为主要方式的知识生产、创造网络和新型产学研结合组织形式、以及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盟,需要以基于信任的产学研协作各方保持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创新协作关系[8]
提出假设:(3)信任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正相关;(4)互惠与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