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造船业中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可行性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造船业的特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技术程度集中、资金需求也集中,它的生产方式是大型、单件、小批量生产,其生产设计所占用的时间较长,在生产的过程中,零件的生产时间、循环周期也较长


船舶制造业所涉及的面较广,环节也较复杂,人员技术要求高,在生产中,所需要的资金量也相当的多

另外,船舶制造中的零件生产时间要求准确、严格,各个零件之间的成套要求也较严格

相对于一般的企业,造船业属于高尖端技术和生产,这就导致了其与许多的企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作业成本计算的差异

本文就将对于这些差异来分析和探索造船业中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可能性

一、造船业成本管理之现状
  要想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和探索,就必须首先对目前我国的造船业中作业成本的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目前的现状

  1.1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

随着各主要造船国家之间竞争实力的变化,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但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国际船舶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造船企业的成本压力也不断增加我国造船企业原先的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低廉的劳动成本

而如今,随着国内劳动力的短缺,总体通胀水平的上升,越南等国在造船业的崭露头角,这一优势正在急剧缩小

  1.2由于造船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资源及营销等方面日趋同质化,技术不再占主导地位,价格因素的作用则越来越明显

产品的定价决定了企业的生死,而定价又来源于成本信息,这就对企业的成本核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造船业属高端设备制造业,其设计、生产过程中对先进技术和复杂工艺的广泛运用使得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成本核算系统中的分配基础过于简单,导致分配之后的成本信息存在严重的歪曲,无法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已成为共识

然而,在我国的造船企业中,成本核算方面的专门型人才依然是凤毛麟角


  1.3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联系不够密切

在一个集体中间,要想做好、做强一件事情,缺少密切配合是致命的

造船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生产单位和生产集体,其生产联系广泛,生产线较长,其中包含了各个部门,每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试想,一但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出现了问题,那么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各个部门之间有可能各自为政,对一项工作反复进行,导致资源的重复浪费,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作业成本的增多

二、 作业成本法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以上的对造船业自身的生产过程、目前作业成本管理方式和作业成本的分析后,根据上述的分析,讨论作业成本法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1现代化的造船业拥有着许多的机械设备,而且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都比较高

一方面,这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体力劳动数量,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另一个方面,由于设备较多造成每年的燃料费用、燃料动力费、设备维修费用、场地租金等等费用特别大

以某个造船厂来看,其制造费用总额约占企业总制造成本的6%,还有其他的一系列费用,总共加下来,是一笔相当惊人的数字

另外,间接费用分配准确与否关系到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传统的间接成本分配直接以人为单位或者以每个工作机器为单位进行统一分配, 忽视了因果关系, 势必造成本增多,信息扭曲, 从而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定价决策, 最终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

 
    2.2造船企业的生产流程为一个可分解的系统

以建造船舶主体为例,从原材料到船舶主体的建成, 主要经历材料切割、 拼版、 分段制作、 分段涂装、 分段预舾装、 搭载等一系列的过程

每个过程都可以分解 ,中间也会出现时间等待 ,比如从拼板到分段制作, 有理料的时间、 等待制作的时间等

生产过程可分解为一项项单独的作业, 为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基础

 
    2.3 造船业产品或劳务的多样化

现代造船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种类繁多, 造船业生产的船舶产品之间的数量 、制造工艺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异

间接费用的分配仍然使用直接机器或人工工时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

这种方法符合早期造船业的生产状况: 产品科技含量低、 劳动力密集、原料消耗构成船舶产品成本的主体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造船业产品和劳务开始多样化,生产自动化程度也相应提高

如果继续用直接人工或机器工时去分配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