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口语中古典诗词的译介——导游讲解技能之文化推介初探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前言: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古丝路将迎来旅游发展的春天


基于旅游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如何更好的实现丝路文化交流与弘扬,通过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游客,尤其中国古典诗词,实现完善的翻译是促使国外游客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大途径,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丝路旅游魅力的重要方式

但是,多数导游在口语翻译时,准确性低,忽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因此,实现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策略的探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旅游推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粗浅、生硬,缺乏意境美
  从很多旅游景点英文讲解介绍的内容看,这些推介资料中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内容,经常存在着错翻漏翻的问题,进而导致整个诗词所包含的意境之美全无,同时错误翻译内容的存在还造成了一定的歧义

比如:“银链坠潭”是黄果树景区的一出引路标语,其翻译的内容为“yinlianzhuitan waterfall”

甚至在一些景点的诗词翻译上,翻译的语法形式错误百出,连基本的语法都存在错误,让人啼笑皆非,更何谈领悟诗词的意境之美

  (二)存在字字对译的问题
  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受到翻译要忠于原文思想的影响,很多古典诗词翻译采用的方式是字字对照的方式进行翻译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形式下虽然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这种直译的方式会导致翻译内容的信息量过大或者缺失,且所采用的词语意思很难理解,无法实现推介景点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采用的是五言或者七言句式,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这种翻译方式则无法呈现出诗词之美

  (三)省略古诗词
  基于中国古诗词在翻译上较难,且多数景点导游缺乏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传统文化造诣,因此,在实际进行推介的过程中,对于古典诗词部分的内容就以自动忽略不计的方式来实现

这种完全不翻译的现象在导游员讲解过程中普遍存在

翻译古典诗词之难使得导游们望而怯步,加上很多旅行社企业人员也认为,这一翻译不仅耗时耗力,且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不使用诗词翻译也能够实现旅游景点的推介

但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之美,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是其他任何描述性语言所无法相比的,这也是当前导游行业在对古典诗词翻译上所存在的一大思想误区

  三、导游讲解中实现古典诗词完美译介的策略
  在导游讲解中,完美流畅的翻译,能够使游客在理解的前提下为文化内涵之美所吸引,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导游亦可看做是文化推介大使,其口语讲解技能的高低,关乎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大计

在实现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的过程中,如何结合游客的语言以及审美等习惯,实现符合推介旅游景点需求的翻译内容

具体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采用“移花法”
  针对语言风格以及结构相似的汉英旅游文本,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则可以采用移植的办法进行翻译,也就是通过简单的直译方式来还原诗词内容

比如:在庐山景点中,花径公园则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著名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来抒发对此处景色的赞美之情,以其中的后两句为例,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翻译为“Refretting that spring has passed,surprised I see that spring reappears here”

而为了确保西方游客的深入理解,以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难度,可将其较为陌生的文化知识进行注解,从而确保口译内容被理解

  (二)“接木法”的运用
  此法以西方思维方式及审美特点出发,结合其语言风格,将古诗词译介巧妙融入,进而使更好的理解译介内容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国人十分熟悉的一句赞美,而为了使外国游客领悟其含义,可采用如下翻译“East or west, Giu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

其次,大胆删减,指的是以删繁就简的方式来实现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的是东西方差异,在修辞手法上中国人喜欢含蓄表达,多通过引经据典来实现,而西方人则更加侧重于开门见山的方式

因此,在口语译介过程中,应尽量注重翻译直接描述景点内容的实句,将不必要的内容删除,针对一首古诗词的翻译,完全可以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译介即可

  四、总结:
  基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在导游讲解服务及文化推介中的重要作用,需结合当前翻译古典诗词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

本文提出了灵活实用的“移花接木”的方法,为更好的实现对古诗词的翻译,确保西方游客理解并领悟诗词描述的意境美,进而更好的发挥古典文化在旅游推介中的作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