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翻译的文化素养 2017毕业论文下载

语言是文化,要想做一名称职的英语翻译必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这几乎成为国内翻译界的共识


翻译一部作品,如果译者对作品西方文化中常识性东西不熟悉,或是对历史典故、生活方式,包括风俗习惯等诸方面不理解“硬”要去译,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则是必然的结果

反之,中国的英语教学与翻译缺乏中国的文化元素,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表述的全部是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与翻译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削足适履的文化尴尬

一、翻译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中英语言文化
文化断层现象在翻译界尤为普遍

因为翻译与创作不同搞创作主动权在你手里,你可以避免写你所不熟悉的东西

可是翻译却是被动的,遇到困难无法躲避,因此出错,出笑话的机会也就更多

一种事物,多种名称,不仅中外有别,就是在某一种语言里也有许多变异

比如汉语中,“银河”一词也有许多其它称呼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撰《六帖》一书就云:“天河谓之银汉,亦曰银河

”这里就有三个不同称呼

从这个角度看,既使对西方某一文化典故烂熟于心,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变异”难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众所周知,在中国称作“银河”,在西方叫The Milky Way

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翻译家赵景深先生却将它翻译成“牛奶路”,为此,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

其实西方的“The Milky Way”是以希腊神话为出处的

根据希腊神话,“牛奶路”是爱神朱庇特的妻子尤诺的奶水,被他们的孩子赫格尔斯泼到天空所形成的

但是又据其它关于希腊神话的传说,这位大力神赫格尔斯虽然是朱庇特的儿子,却不是朱庇特的妻子尤诺所生,他的生母是一位叫做阿尔克明的人间公主

尤诺出于妒忌,痛恨赫格尔斯,曾经千方百计谋害过他

至于“牛奶路”只是在讲到神话中的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黄铜时代、黑铁时代)中的黑铁时代时提到,朱庇特召集众神,从人间返回天宫走的就是这条路

单纯依据这一典故,就要将“The Milky Way”译成“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了,除非是坐船

但是一但将英语叫作“The Milky Way”译成汉语,就必须是“银河”而不是“牛奶路”

而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正是直译而不是意译

同样在汉译英的问题上如果译者不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也会闹出笑话

据著名外交家、翻译家何理良同志回忆:1970年12月18日晚,毛泽东主席请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去中南海谈话

离开中国后,斯诺在意大利刊物上发表了毛主席的谈话内容这一谈话在美国和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

“不过斯诺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我是一个孤独的和尚,在雨中打着伞走来走去

’这段话使人感到十分诧异和迷惑不解……我们也觉得很纳闷,看得一头雾水

”于是专家和翻译们将毛主席谈话记录与斯诺文章认真对照才弄明白“斯诺把毛主席的一句话误解了

毛主席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意即当时的中国不是联合国和国际条约的成员,在世界上很自由,不受约束

明白其中缘故后,我们捧腹大笑

” 很显然,闹出笑话的根本原因是斯诺对于“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这句中国成语的文化底蕴不清楚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首著名的诗曰《天真的预言》开头的四行是这样写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F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具有高深佛学修养的弘一法师把这诗翻译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现在我们从弘一法师的翻译中明显看出一处错误,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然而,具有高度中西方文化修养的著名诗人梁宗岱则这样翻译了这首诗:
一颗沙粒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如若把这两首诗的译稿同时摆出来让大家评判,那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或具基本佛学知识的人肯定更喜欢择弘一法师的翻译

原来这是弘一法师故意犯错,更有佛法的光辉,这与他对佛典的熟悉有关


《华业经》说:
佛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借微小以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

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小宇宙”
二、英语新名词与汉语词组相融合
子曰:“必亦正名乎

”在翻译上一个新名词的定译,确是十分重要而煞费脑筋的事当今时代已不是五四时期可比,如今若再有人仿照“德谟克拉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