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
2006年以来,民族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010年,民族地区8省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053.2亿元,年均增长13.25%;占全国的比重高达10.48%,比2006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局部生态明显改善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政策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特殊困难
例如,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等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显著地成就,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差距大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
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人均教育水平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性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两方面
一方面,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两差”——道路等级、质量差,-出海条件差;“两不足”——建设资金不足,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通讯设施存在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等问题
3.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全国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少数民族八省区的受教育人口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高等学校数量、教职工人数、学生数等,八省区也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无论是各地区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还是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住院服务、床位利用等,少数民族八省区都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4.经济增长模式单一,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以资源增长型模式为主,其经济发展以传统的农牧业、工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极为有限
而且经济发展的业绩衡量仍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主要甚至唯一指标,用土地、优惠投资政策为招商引资的筹码,因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
因此,其经济发展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等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期,这一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将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1.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要通过边境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优势,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水平
一方面,发展边民互市贸易
扩大边民与相邻国家边民的贸易往来,在区位重要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示范点,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带动边民致富和地方增收
另一方面,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扩大同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
积极探索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商品出口、技术和劳务输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
为此,应加强边境地区干线公路、乡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技术等级、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通往口岸、边民互市点、旅游点的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加强边境国防公路建设,实现军民共建、军地两用
另一方面要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讯设施建设
3.加大教育、医疗等资金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