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旅游地理学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of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130117;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8)
Abstract:引言
 中国旅游地理学历经30年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学科声望不断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


但正确审视时,发现我国与国外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无论是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的价值

许多学者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应归结为我国学术规范的缺失[1,3]

笔者不讨论这种观点的对错,但认为科学诊断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应该建立在对自己和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全面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将从中法两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程、各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全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中法旅游地理学研究历程的回顾
 对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程做出一个总体性阶段划分比较困难,划分的角度不同,则划分的阶段的节点、长度等都不同

就中国来看,1993年和2001年是不得不关注的节点,各类科学研究资助基金从1993年开始关注旅游,在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中开始出现资助旅游地理课题的先河

2001年始旅游研究课题(其中73%为旅游地理方向)数量出现较大增长

因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的以旅游资源开发与规模研究为主的单一研究阶段;1993年至2000年以旅游市场和旅游影响为主的研究增速阶段;2001年至现在的旅游综合性研究阶段

从期刊发表数量来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79-1990),旅游地理类论文发表数量缓速增长阶段;稳定阶段(1991-2000),旅游地理类论文稳定增长阶段;快速跨越阶段(2001-现今),旅游地理类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愈加成熟

从综合方面分析,笔者认为在近30年的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可以清晰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发展与深化阶段;繁荣与困惑阶段

各阶段的特点见表1.
法国的旅游地理学研究相对中国要早一些,始于二战之后,以Le Lannou出版的《布列塔尼地区旅游指南》为标志,随后出现了大量的学者和团队从实证主义、现象主义以及旅游者中心说等方面推进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与中国相似,法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历程也经历了三
个阶段:积累阶段、发展阶段和蜕变阶段

详情见表1

空间词典》全面诠释了旅游,标着着法国旅游科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法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分析
从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中国旅游地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法一直占据主流,现象主义研究方法凤毛麟角

多数学者主要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功能、旅游流的流量、流向及时空变化、客源市场的时空结构模式等等,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旅游学问题,比如客源地的环境承载力、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以及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等等

研究范式基本上遵循着从“地理”中来,然后回到“地理”中去的模式,没有从旅游本质出发,以旅游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造成旅游地理的“硬核不硬”、缺乏本身固有理论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旅游关注的提升,也出现了现象主义研究方法的推崇者,比如谢彦君通过引入并倡导旅游体验学说,将旅游者的体验视为构成旅游现象硬核的要素并用以描述旅游现象的全貌,其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突破了现象学原有的理论范畴,具有组织社会学的系统理论的某些特征[5-6]

其他学者如朱竑、杨新军等的研究思想也初步具备了现象学的特征[7]

但这种想象主义的研究理论只停留在表面,或者说只是一种新的视角,研究不够深入

法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实证主义方法、现象学理论、“参与者”理论与“旅游者中心说”三类[9-10]

近30年来引领法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实证主义法,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其代表人是Jean-Pierre Lozato-Giotard,其所著的法国第一部旅游地理学高等教材——《旅游地理学——从被观察的空间到被消费的空间》为实证主义法的代表成果,至今在法国仍有一定的影响[1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托现象学理论,这类研究方法引入了现象学中的“观察者”的概念,以事物具有相对性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来个体或群体对同一事物的差异

其代表人物是Michel Chadefaud 、Benard Debarbieux 和Georges Cazes

Geor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