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重大决策,始终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
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签订流转合同2258.8万份,签订率为60%;有800多个县(市),12000多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1]
近年来为促进农地流转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不仅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且也有不少学者从宏观区域角度对农地流转的产权制度、经济、社会因素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农地流转的产权制度、经济发展因素、社会保障因素、资源禀赋因素等内容[2-9],本文主要通过对日照市的农地流转数据的实证研究来分析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以期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方式多样
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依托沿海优势,经济发展迅猛,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现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现象,尤其是日照市岚山区
巨峰镇土山东庄在村蔬菜协会引导下,农民以土地入股,整合土地170余亩、建成新式蔬菜大棚120个;巨峰镇费家官庄等村流转土地2600亩,引进碧波、北苑等农业龙头企业4家,新建标准化绿茶生产基地1300亩;巨峰镇御园春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入股形式发展优势茶叶生产基地150余亩广大农民通过合作组织流转出土地后,在获得土地流转补偿的同时,仍然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了新的劳动价值,获得了劳动报酬,促进了农民的增收[10]
虽然在土地流转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日照市的农地流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 研究的样本、变量和方法
(一)样本及其来源
本文选取的样本是日照市东港区与岚山区的几个乡镇,采取访谈与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农户的参与农地流转的接受程度、认知度、积极性等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收回调查问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92.38%
(二)样本基本情况
从经过整理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信息: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地很少,被调查男女比例比较均匀;一般为每家3~4人;家庭年纯收入在11000~22000元之间的最多;种地收入一般能占到总收入的15%~35%;主要通过转包和出租的形式进行农地流转;流转后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庄稼跟作为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中老年人比较多,作为主要的劳动力
(三)农地流转规模统计分析
通过对样本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人口数、家庭年纯收入和种地占收入比这三个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最为明显突出
表1 家庭人口数与农地流转规模的统计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信息:从农地流转总规模来看,0.117~0.233 hm2的最多为139户,占整个样本的47.77%,其次是0.233~0.350 hm2的为88户
从家庭人口数来看,家庭有3个人的最多,农地流转规模最高,其次为4个人的
表2 家庭年纯收入与农地流转规模的统计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庭的年纯收入一般为11000~22000元,农地流转的效率最高;从农地流转规模来看,0.117 ~0.233 hm2的最高,有135个家庭,占整个样本的46.39%,其次是0.233 ~0.350 hm2的
表3 种地收入占年纯收入比与农地流转规模的统计分析
从表3中可以得出:种地收入占年纯收入比在15%~35%的最多,有131个家庭,占整个样本的45.02%,其次是不高于15%的;从农地流转规模来看,仍然是0.117~0.233 hm2的最高,有138个家庭,占整个样本的47.42%,其次是0.233~0.350 hm2的
四.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对单个家庭人口数、家庭年纯收入和种地收入占年纯收入比三个因素进行与农地流转规模的统计分析,发现以上三个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最为显著,选取最合理最有效的影响因子,采用反复迭代的方法,寻找最优回归模型,使得本文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更有意义,从而针对相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三个显著影响因素与农地流转规模的回归方程:
P=aX+bY+cZ+d(1)
式中P表示农地流转规模,X表示家庭人口数,Y表示家庭年纯收入,Z表示种地收入占年纯收入比,a,b,c分别表示三者的系数,d表示误差项
五. 模型预测结果及其经济学解释
运用SPSS16.0进行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从中发现家庭人口数,家庭年纯收入和种地收入占年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