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对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的影响——以湖南烈士公园为例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的国际性项目在中国隆重举办,这都表明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给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了国外游客游览中国各地著名的风景名胜,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来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在此种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就成为必然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湘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在湖南众多的旅游景点中选择湖南烈士公园为研究个案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湖南烈士公园的景点名称中中英文对照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景点名称汉英翻译,对其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作了初步探讨

  一、旅游景点名称
  旅游景点名称是指旅游景点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名字

这些名字有的刻在石碑上,有的刻在景点标示牌上,有的出现在旅游宣传册、景区地图、网站等各种宣传资料中

为了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达到吸引游客产生旅游的愿望并采取实际出游的目的,旅游景点名称通常具有短小精悍、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等特点

  二、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根据陈刚在其《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一书中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形成的

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尤其是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因其在翻译过程中涵盖大量的文化转换信息而属于一种典型的跨文化翻译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时,能恰当地运用跨文化意识,就能减少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所产生的误解与冲突

  三、跨文化意识在湖南烈士公园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中的运用
  汉英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国外旅游者

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时,一定要注重旅游景点名称中的文化信息的传达,而不是只简单地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上简单地直译

对于不同类型的景点名称,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湖南烈士公园曾摆放过一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其中“海宝”就采用音译法译为“Haibao”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方法是可行的

因为“Haibao”和英文单词“Harbor”在发音上相近,而英文单词“Harbor”意为“港口”

这种翻译方法能让国外旅游者产生一种印象,即,上海是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

此时,音译法就保留了原文中旅游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

  (二)增益法
  增益,也称增译,增词或是加译,旨在译出源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标语的读者都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因而也是一种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

  在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中,为了使国外旅游者了解中国文化,译者在翻译某些具有中国特殊传统文化的景点名称时,可采用增益法

如:在湖南烈士公园东门入口处有一块地图标志牌,其上的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标志牌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景点名称“三月街”,该景点名称被某个译者直接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译为“Sanyue Street”,这种翻译会让国外游客觉得这个景点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购物的地方或者是某一条街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白族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三月街”是居住在云南大理的白族居民庆祝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1300多年以前的唐朝

因此,如果直接将景点名称“三月街”简单的译成“Sanyue Street”势必给国外游客造成误解

笔者认为“三月街”可以运用增益法而将其翻译为“March Street, an annual festival of the Bai nationality”

  四、结语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作为旅游资料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还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

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翻译时,更应该注意跨文化意识,传达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发挥景点名称的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国外游客作出出游行动的目的,最终促进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