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建议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即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古镇文化”是城镇在形成发展中所特有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人文资源、工艺建筑、历史底蕴、景观形象等的沉积、积累,这种个性和特色源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与自然[1]

然而目前中国现存的大多古镇均面临同样的困境,即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与破旧的居住环境共存,古镇文化得不到良好保护及发扬

随着不断崛起的文化旅游热,古镇依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高品质的遗存资源,成为旅游者感同身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2][3]

一.华阳古镇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一)古镇概况
  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坡中山区,南距洋县县城约70公里,全镇总面积约为561平方公里

华阳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巴蜀古道驿站

在古代军事、经济及政治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域

目前华阳拥有陕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是长青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依托基地城镇

(二)华阳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1.地文结构分析
  从宏观结构看,华阳古镇属山间小盆地

全镇地形基本上是三面环山,向南开口其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自然生态保护区

从微观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由三山环抱,两河并流,古街巷组成的建成区象一叶小舟停泊于中

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论,该地形地貌乃属十分理想的繁衍居住之所

2.空间形态分析
  古镇沿南北向的主街呈条带状建设,南端是古铺板门街,中段为行政文化区,北端主要生位产区

华阳古镇历史上虽屡遭兵火之灾,仍续存绵延千余年,正所谓:“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舟,下有魁楼锁野渡

莫道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卧岭牛

”[4]
3.古镇建筑文化分析
  华阳古镇占据了现华阳镇区南半部,是陕南区保留较完好的古镇

古镇以古商贸铺板门街为主,拥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革命旧址
  (1)古民居建筑
分布于古铺板门街两侧,大部分建筑保存较为完整

整体建筑形态为清末民初的前店后居式建筑,具有我国南北方杂烩的风格,以南方山区汉民居特点为主,但房屋构件细部上仍有中原民居建筑特点


  (2)文物保护单位
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古戏楼和古塔,均保存较完整
  (3)革命遗址
主要包括红二十五军后勤部和红二十五军政治部旧址

两处保存基本完好,是革命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4)建筑物和构筑物遗迹

包括东岳庙、火神庙、傥骆古道、古城堡、文武衙门、火神庙、得意阁、风雨桥等,目前仍有部分遗迹留存

4.历史文化分析
  (1) 蜀道、商旅文化集合
  古镇早在1000多年前就留下人类开发活动的足迹,早在三国之前途径此处的傥骆古道就已建成

而华阳以北山高路险,商旅过客就将该地作为体力和物资补给的必要场所,所以华阳古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文化和商旅文化

  (2) 南北杂合的风俗文化
  华阳一方面,地处秦岭南麓,而秦岭南北分属长江和黄河流域,从远古起就成为多元文化形成和融合的地域,因而有大量关中移民迁移至该地,使其拥有黄河流域文化成分;另一方面,因其气候物产与长江流域及其相似,而有楚蜀文化成分

使得华阳古镇无论从风俗还是建筑风貌等方面,都具有南北文化交合的风土习俗

5.古镇文化旅游环境分析
  华阳古镇处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环境之中,对于华阳及其周边自然旅游区的开发各级政府都有统一的认识,省政府的关注、市政府的重视、县政府编制的《洋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洋县旅游总体规划》都把华阳列为重点开发地区

同时,长青自然保护区也认识到必须依托华阳才有利于自然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这都为华阳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文化旅游形象定位
  根据分析,华阳地文结构特点明显,周边原生态环境优美,同时又具有汉文化源地与古蜀道“华阳关”等文化资源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开发,没有形成明确的旅游景观形象

(一)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分析
  存在决定意识,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地理属性,决定其基本旅游形象的定位[5]

通过采用意象理论,从地脉和文脉两方面分析定位华阳古镇文化旅游形象

1.地脉分析
  通过对华阳古镇地脉属性及蕴含的文化分析,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 原始性

华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