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引言
  在理论假设的资本市场中,企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市场融资,来化解流动性管理问题


但是,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本身治理结构缺陷,流动性管理便成为财务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界对于企业实施流动性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权衡理论则认为,企业通过比较持有现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公司筹集外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会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成本,拥有丰裕的现金是有价值的;代理成本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分化

这种利益分化使得管理者往往通过持有大量现金并以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企业流动性管理研究领域,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看法

但是,我国学界对于流动性管理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同样,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经验尚且不足

  因此,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分析公司如何进行合理的流动性管理,选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可参考的观点

二.研究的意义
  Breakey和Myers(1996)认为,如何决定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是微观金融领域尚未解决的十大难题之一

现金持有行为不仅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还与公司治理状况和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而现金持有的行为决策能否为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则是股东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过,对于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流动性管理行为,还没有明确一致的结论

此外,有关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

  我国学界关于企业流动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分析上,如张人骥和刘春江(2005)主要以代理成本理论为基础,重点考察了治理机制对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管理层对于股东利益保护的越好,那么现金的持有量就越低

张莉、杨继伟(2010)从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的影响角度,分析了公司现金持有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辛宇和徐莉萍(2006)则发现,治理机制越完善,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越趋近于目标水平,发生过度持有或持有不足的可能性较低

  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则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权衡理论进行了研究

如,彭桃英和周伟(2006)的经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代理成本理论,权衡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并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长期高额持有现金,主要是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较高、投资渠道狭窄所致

此外,程建伟和周伟贤(2007)为信息不对称理论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周伟和谢诗蕾(2007)以及连玉君和苏治(2008)的实证研究则认为权衡理论更能解释企业的实际情况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具体说明了研究的思路和主要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现金持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的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了若干现金持有模型,如Baumol模型(baumol,1952),M-O模型(Milker和Orr,1966)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交易成本模型和权衡理论展开,实证文献较少

20世纪80年代融资优序理论和现金流量理论问世以后,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现金持有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实证研究文献快速增加

目前国外对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分析大概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

1.1 基于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比较持有现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

现金持有量的主要收益包括:降低了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能使企业在发生财务约束时实施投资政策;降低外部融资的成本与清算现有资产

持有现金的成本主要包括持有成本(管理费用和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

1.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公司筹集外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会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成本,拥有丰裕的现有是有价值的

Myers和Majluf(1984)提出来融资优序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为投资所需资金筹资时,为最小化信息不对称成本和其它融资成本,存在融资顺序偏好,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