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悬念美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以往,关于“悬念”,大多限于“艺术技巧范畴之内”


在西方,更是分门别类大谈其技巧我认为悬念决不仅只是叙事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法

若仅将其限于纯艺术技巧范围之内,就大大低估了它实质上具有的美学功能

悬念和悬念艺术形成的悬念意境,是一种艺术美,形态,是具有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一种美学范畴

    悬念即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景下,是观众关注人物命运、言行动作,以及剧情发展变化的期待心理感

艺术本性之一即表现感情,以情动人入戏,即观众与银幕人物情感交融,乃至有忘我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艺术共鸣

这种审美特性,使叙事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

狭义性的悬念即其中之一种

艺术的另一重要本性,即为欣赏者留有再创造余地,诉之于欣赏者的回忆、联想、想象等再创造能动性,通过有限而见无限;一般讲,再创造余地愈广阔、愈能令想象之翼自由飞翔就愈好,尽管这种再创造有某种规定性,但通常并不很严格

因观众对影片中正面人物关切同情的同时,又会对反面人物厌憎,反转来愈产生为正面人物命运处境担忧等感情

悬念,则正是促成、促进这种审美情绪的重要因素

此外,观众鉴赏影片时又不可能不同时产生某种联想、回忆及想象等再创造能动性

悬念,则又是既启动又规定观众这种再创造能动性的刺激物

    正是上述这两种艺术本性即审美规律的交融,使悬念具有特殊功能,超越了艺术手法、技巧范畴

考察各种叙事艺术作品,可以发现悬念形态,不仅只存在于情节转折跌宕的地方,而是广泛地渗透在叙事作品各处

仅以电影文学剧本
使观众产生欲知下文的期待心情,以及联想、想象的情绪

这就是一种悬念形态类似的叙述、描写乃至对话,是大量普遍存在于电影作品之中的

他们展衍着一部电影作品的情节线,衔接着人物命运的轨迹,他们好似一个又一个因果性质的链条板,十分有机的彼此咬接,使剧情推进着,使内涵的某种感情及其人物个性自然而然地流露着

这种过程,形成情节进展中的一个个小高潮,积累成为一个又一个悬念,紧紧吸引观众,使观众不知不觉随之入戏

也正是在观众与剧中人物命运、感情共鸣历程中,在由此悬念过渡至彼悬念,直至全剧结束的审美过程中,观众获得了艺术美——悬念美的享受,潜移默化的认识了客观世界

悬念,正是事物运动变化、先后承续之间的一种形态,悬念或悬念因素,实质上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形式在叙事性艺术中被表现时,衔接前因后果并能使观众生发某种期待心情的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悬念性是叙事艺术重要的艺术本性之一;只有具备悬念性的叙事作品才符合该类艺术的创作规律,才能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

艺术家有意识的在这递进过程中运用悬念艺术,还是无视悬念,只任其在叙事过程中自然生发存在,其艺术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正统艺术”是写性格,是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悬念只有侦探惊险片才有

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承认题材内容对悬念有先天性的制约,但应明确,只要是叙事性艺术,那就“先天性”带有不等的悬念因素

无视叙事艺术自身的这种本性,也就等于未掌握艺术审美规律的奥秘之一

    各种叙事艺术所需要的悬念性程度,受作品内容等制约而有差异,但绝对排除悬念因素则是不可能的

一部影片,可以没有多少故事性、情节性,但却绝对不应没有悬念性

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11时》,似乎没有统一的完整故事情节,但该片却有一个总悬念——究竟谁能成为幸运儿而被录取为打字员

无怪乎在争考打字员的事业者人群挤塌楼梯,造成一场惨案后,作者写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警察局长和记者视察出事现场,发现小姑娘加纳坐在大门口

“打字员的位子还空着呢可能还会用我”加纳的回答使剧场和记者吃惊并心情沉重,更令观众心酸这未结束的悬念,余味无穷加纳决意等下去

但在一场惨案后,事务所有几分可能再雇佣打字员呢?悬念本身凝聚着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质问

同一艺术流派的《偷自行车得人》也是没有多少故事性的电影,但却有个总悬念“能否找到遗失的自行车?”虽然影片在情节上有个跌宕起伏,主人公丢车后恐于无自行车将会失掉职业,铤而走险去偷别人的自行车,偏偏被失主拿获

但全片的总悬念并未改变

影片结尾处主人公带着小儿子消失在茫茫人车洪流中,是耐人思索的

和《罗马11时》一样,同是无结果的悬念

电影悬念既是启动观众再创造的刺激点,又兼具规定性特性,它严格从属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