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探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却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和素质与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


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不适应的状况

针对此状况,涉外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应强调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市场急需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入世参与全球化以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

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

《规划纲要》的“序言”部分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1]

“两个不适应”道出了教育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两个不适应”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以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仅成为高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

升温的中国旅游市场迫切需要外语技能扎实、旅游专业知识全面的旅游行业服务人才

在这种新机遇、新挑战下, 传统的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无法完全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手段

由于缺少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缺乏可行性分析,忽视组织设计,导致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时,不能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照搬其他院校相似专业的教学计划,缺失了校本特色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面对旅游行业日益繁荣,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大批的涉外旅游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在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重理论轻实践

概论性、理论性课程设置与国际潮流接轨较快,但是在操作性、应用性课程上,要么设置较少,要么设置以后缺少有经验的教师的讲授

使得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三)课程缺乏衔接性
  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许多高校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即学生在大一接受基础理论学习,大二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到了大三和大四,则开始涉及实际操作,虽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却将理论与实践分离,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因此在课程衔接性上应考虑进行改革

  三、完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精英教育的模式,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善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谙熟实用的旅游知识和旅游业务,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涉外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英语专门人才

不仅要构筑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还要构建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先进知识系统,同时还要体现应用性和现实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人才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涉外旅游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要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

要求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按照以上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模块化设计,分为专业知识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性实践教学模块

根据不同模块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注重课程的衔接性
  涉外旅游专业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

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旅游导游基本技能训练

高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