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朱熹生平历史
朱熹,宋代理学家、教育学家
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
朱熹于孩童时代开始学习,18岁学有所成,并于次年考取功名,数次被宋朝政府任命为地方官吏,但是每一次的官期均不长
其在为官的过程中,廉洁自律、清正有为,尤其在惩治贪官污吏方面政绩卓著,因此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使得其仕途坎坷,一生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地
为官不顺,使得朱熹一心向学,成为古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被称为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朱熹一生心血大部分倾注于学术研究和办学、讲学,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在其创办的书院之内,门生几千,在创建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过程中,注重教规、图书编制、聘任教师、唯才是用,为白鹿洞书院成为“海内第一书院”倾尽无数汗水和心血
二、追溯白鹿洞书院历史渊源
追溯白鹿洞书院历史渊源,需要从贞观元年说起
据史料记载,贞观时期洛阳李氏兄弟认为庐山五老峰之处适合隐居修学,于是一心向学的兄弟二人开始在此处过起了自给自足、修身养性的隐居生活,与此同时饲养了一头白鹿,白鹿经过兄弟二人的精心呵护,通晓人性、跟随出人,素有“神鹿之称”,此处因此得名“白鹿洞”
可见,白鹿洞书院最早已经开始具有文化气息
白鹿洞书院正式建立于北宋年间,最初仅有几处庭院、花草,规模并不大,而且时间短暂,社会影响不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进入南宋,时年48岁的朱熹为官期间,知晓此处并对此情有独钟,亲子来到庐山白鹿洞书院遗址,被其如痴如醉的景致打动,瞬间产生万千感叹,决心将此处进行修建和完善,使其成为办学、讲学之处
于是,朱熹开始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土木工程建设
白鹿洞书院经历北宋末年的战火洗礼,仅剩残垣断壁,朱熹来到此处踏查已是野草重生的景象,朱熹带领当时社会的有识之士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土木建设,成功修建了20多间房屋,而且将庐山的美景有效的融入其中,使房屋修建具备书院特色的基础之上,巧夺天工,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
(二)学田购置与修建
在封建社会,书院一般处于自给自足的发状态,由于当时属于农业社会,所以,学田是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更是书院能够长久发展的前提
所以,朱熹在社会上筹措资金,购置和建设了学田,据史料记载,经过朱熹的努力,白鹿洞书院共有田地3000多亩为日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图书管理建设
古代书院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培养德智双馨的门生,藏书也是其永恒追求的事业,因为,所谓书院,是指内部人员的全部生活都要围绕图书展开
白鹿洞书院修复以后,朱熹开始向社会广泛征集图书,供书生和先生治学所用
据史料记载,经过朱熹对图书方面的努力,白鹿洞书院藏书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当时社会先进水平
(四)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封建社会的书院实质与当今社会的学校如出一辙,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敖章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修复之后,朱熹总结了古人办学的经验,整合禅林清规和儒家教育思想,创建了《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的课程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课程设置,以《中庸》为课程的开始,将“四书五经”以及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课程体系主干,同时融入理学思想
经过朱熹的不懈努力,白鹿洞书院成为一处集风景、建筑、办学、治学为一体,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书院
使得如今走入白鹿洞书院,依然能够体味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或许能够聆听到古人的智慧与朗朗书声,赏心悦目的同时,感叹自然的美好,大好河山的爱恋和历史文化的回顾
白鹿洞书院可以胜任“海内第一书院”的美称
三、倾诉美学与文化交相辉映
历史的脚步从不因某种美轮美奂停滞不前,时光的车轮顺应自然规律依旧前行
白鹿洞书院历经岁月沧桑巨变,经历明清战火洗礼,陪伴中华民族走过百年耻辱,伴随新中国号角的吹响,五星红旗插遍大江南北,经过修缮依然芳华绝代,195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其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伴随改革开放春风朝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卫单位,1996年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迎接新世纪的喜悦,成为联合国考察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首选之地
当今社会,人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