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历经三十余年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研究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进行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将使研究生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自我并了解就业环境,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更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还是较新的概念,台湾学者、生涯规划师金树人指出“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

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将对研究生应对就业和人生规划提供有效指导,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将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规划中,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二、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现阶段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5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63.1万,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2005年的34万多人相比,10年间增加近一倍,2014年在校硕士人数达到184.8万人,毕业生53.6万,近几年来,各地高校均普遍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现象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就业市场相对饱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平衡,特别是伴随全球经济浪潮的跌宕起伏,企业的人才需求量相对饱和、紧缩,企业更倾向于吸收雇佣成本较低的本专科生,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的基本为博士生,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高度关注

2010年,北京青年压力管理管理服务中心做了一份问卷——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调查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四个群体的就业压力,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学生普感压力最大


  2.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有学者将就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隐性的内部竞争力、显性的内部竞争力和外部竞争力,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

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及从中延伸出的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环境竞争力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研究生学业阶段,学校和导师多注重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身心素质较少培养和关注,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职场发展的后劲不足

研究生是当代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就业心态复杂,就业期望相对较高,自我认识不足,职业规划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高

有相当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盲目追求薪酬待遇和就业环境,对就业地域,岗位都比较挑剔,大都期望在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政府机关,高薪资企业工作

而实际就业时,研究生自身素质并不高,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招考难度很大,科研院所更多倾向于博士生,硕士生面对并不宽广的就业面,需要提升就业竞争力

  3.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管理系统中,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一般与本科生就业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在一起,统一由学生管理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管理,单独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高校很少,只有中国矿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定位模糊

大部份高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多与本科生招聘信息结合在一起,缺乏专门为研究生提供招聘信息的专栏,有关研究生的就业政策学生较难把握,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具体,研究生虽对职业生涯教育有迫切的需求,但缺乏相应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水平较低,研究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三、高校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起源于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的周寄梅教授引入,并在清华大学开展了“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由于战争原因,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在香港台湾一些大学重新兴起

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借鉴美英国家坚持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本土化原则

为研究生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导师和辅导员形成就业管理的合力,注重研究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帮助研究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观,把实现人生价值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学就业,理想就业


  参考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