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而言,信念可以多元化并存,但是不能缺失
因为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
一、教育信念概述
通常把教师对教育观念、教育理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原则等的确认和信奉称之为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既是教师的奋斗目标,也是教师的精神支柱,是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关键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教育信念的实质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它引领和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育信念的养成与教师本身的个性特征(如兴趣、需要、能力等)和个人经历有关,同时也受社会文化环境、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教育信念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方向,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原动力
再次,稳定性和自觉性是教育信念的典型特点
教师的教育信念一旦确立则很难改变,从而形成教师所特有的道德人格和职业信念
二、教师应当具备教育信念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教育信念是由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的
正如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如果没有了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是教育,而只是教学技术罢了
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也谈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项社会活动,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
因为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催生信念;也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
其次,教师应具备教育信念,从教育与宗教的比较中得到启示
第一,二者都要使其对象产生某种信仰或信赖,教育在于使学生信任某种知识为真,而宗教则使其信徒认为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
第二,二者都通过人的言说进行传递,言说者榜样的力量在传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宗教而言,如果牧师对神灵持怀疑态度,他就不可能以生硬的教义来感召信徒
同样,对于教育而言,如果教师不懂教育的真谛,或其自身行为不正,也就不可能言传身教
最后,教师应具备教育信念,因为教育信念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与活动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工作方向和热情,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向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是教师的教育信念
三、教育信念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当前我国存在教育信念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表现在教师教育信念缺失,也表现在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信念缺失
如有的教师行为选择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标准,或频繁跳槽,或做有偿家教;再如有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大搞特搞题海战术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越减越重;乱收费、乱办班现象比比皆是,屡禁不止
这些现象无不与教育信念的缺失有关
笔者认为,导致教育信念缺失有多种原因第一,对于教育信念存在错误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使得教育被手段化,理想与信念经常被格式化为“政治理想与信念”,一提到理想与信念往往会与共产主义理想划等号
在这种错误认识下,显然难以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教育信念
第二,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尚停留在谋生手段的层面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教育信念的养成缺乏自觉
第三,在师资培养方面,缺少教育信念的教育,导致大多数教师不知教育信念为何物
第四,由于教育信念是社会信仰在教育层面上的反映,而社会信仰的缺失也会使教育信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形成正确教育信念的土壤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
教师教育信念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
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
其次,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所谓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保障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再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本质观,践行解放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本质
五、结语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基于信念的事业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和专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寻求和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长伟.现时代教育精神的理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