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遗址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境内,北距常州市约7公里,东北距湖塘镇3公里,西距滆湖约4~5公里
它最初发现于1935年,此后陆续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考古工作至今仍在不断地进行中
本文就现有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材料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遗址概况
淹城,凡城三重,城河相依城墙均系泥土堆筑而成城墙现高一般2~3米,最高处可达10米城墙底部宽度一般25~30米,顶部宽度15~20米
外城俗称外罗城,呈不规则圆形,东西850米,南北750米,周长约2500米,总面积60万平米
内城又称中城,或里罗城,呈方形,周长约1500米,地势比外城高
子城又称王城或柴罗城,呈方形,周长不足500米,地势最高,突出于全城
外城河,内城河保存完好,长年不涸,最宽处60米,一般宽50米
子城河已湮为稻田,但河形仍清晰可辨三城各一门:外城门西北向,内城门西南向,子城门正南向
在外城此外还有一道长土岗,周长约3500米,有学者认为是外城郭
淹城遗址内外散布有数量较多的土墩墓
外城内共4个,在西部,由南往北,有三个高约10米左右的大土墩,俗称“头墩”“肚墩”“脚墩”,传说是“奄君子女冢”,但其方位与《越绝书》所记不合
东部有一大土墩,俗称磨盘墩
在外城周围1~2公里范围内,现存大小土墩78座,以东西两侧较为集中
据当地老人回忆,40多年前,周围至少有200座类似的土墩经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大多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墩墓
迄今为止,在城址及周围地区出土的器物中,青铜磁器有三轮盘、尊、牺簋;乐器有勾擢;兵器有剑、矛、箭簇
原始青瓷器有鼎、簋、碗,豆等几何印纹陶有瓮、罐、瓿、坛等泥质硬陶有钵、罐、陶支座等农具有锸、锯镰、有肩石斧交通工具有独木船4条此外,还有鹿角等器物
依赵玉泉先生分析,出土陶器时间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青铜尊、勾擢、剑等的春秋晚期吴国盛行器物,城垣遗址均为春秋晚期所筑
二、遗址的聚落形态
依据上文所引材料,我们认为淹城遗址的聚落形态具有下列特点
(1)罕见的多重城濠形态
此种三城三池,并附有外部的多重城濠聚落,在春秋时期的城濠聚落中较为罕见
(2)三城平面形状不一
内城和子城呈常见之方形,外城则为不规则圆形,与同时代城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色
春秋时期列国都邑的平面形状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内外相统一普遍城邑大致亦相类
在受地形限制,平面呈不规则形状时,则以一重城濠为多,如河南舞阳北舞渡古城,陕西华阴岳镇古城
异于淹城遗址(3)独具特色的城门布局
与一般城聚城门四出相异,淹城开一面门,三个城门由外而内,从西到南依次而开,不设东门
(4)城墙由泥土堆筑而成,相异与北方城邑的夯土板筑方式(5)三城地势,由外向内,逐渐增高,子城突出,俯视全城似乎带有一定的权力象征意义(6)城聚以水运为内外联系的手段
近年经面钻探,发现外城内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古河道,穿过外城墙,连通外城河、内城河、子城河
同时,现今已出土的4条独木船都位于内城河联系这两则材料,可以推测淹城依靠水运与外部相联系
三、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
淹城遗址所呈现的空间特征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研究表明,春秋时期整个中国大陆范围内气候较为温暖,属于温暖期
《史记·货殖列传》描述淹城所在的太湖平原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说明直到秦汉时期太湖平原的气候仍然是燠热多雨、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春秋时期今太湖平原被称为三江五湖之地如《禹贡》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国语·越语》云:“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史记·河渠书》也说“于吴
则通渠三江、五湖”关于三江、五湖之所指历来众说纷纭,在此不再讨论这些记载都表明当时的太湖地区湖泊众多,河湖交错
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当时这一地区除太湖外,还有芙蓉湖、尸湖、小湖、杨湖、耆湖、乘湖、犹湖、语昭湖、作湖、昆湖、丹湖、鹿湖及巢湖等,其中耆湖可能即今滆湖
河湖交错的地貌景观和温湿多雨的气候,决定了水运成为本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
《国语·越语》记载伍员说吴王之言,云:“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表明当时吴越两国皆以舟船为日常交通工具,水运是其主要的运输方式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