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忽视目的地地区的社会和生态环境,在旅游产品的传递过程中只重视人类本位主义、单纯地追逐利润的传统旅游形式的种种局限性越发凸显,生态旅游作为代替旅游的扩展和派生形式,其发展是弥补传统旅游不足的一种必然趋势(戴维2004)
生态旅游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提出;生态旅游学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在1991年为生态旅游下了一个广为各界接受的注解:“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保育自然环境与延续当地住民福祉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控制、利益和规模)影响的旅游
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贡献
湿地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的摇篮;湿地作为不同于陆地和水域的独特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还在蓄洪防旱、调节河川径流、 补充地下水、 降解污染、 调节气候、 控制水土流失、 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巨大的公益价值,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刘红玉)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对湿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既能更好地对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又能满足游客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二、干旱区湿地的主要特征
干旱区的湿地,不仅是该区域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干旱区一种无可取代的重要生态资源,荒漠盆地中的湿地比绿洲中的生态环境更显壮美,是一种稀缺、珍贵的旅游景观,再加上其为周围带来的稳定、润泽的小气候环境,这对于本就生态脆弱的干旱区的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干旱区湿地具有以下特征:
(一)极高的蒸发量,稀少的降水
干旱区由于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导致蒸发力非常旺盛
可能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几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
空气中上升气流强,但因空气干燥,极少成云致雨,因而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干旱区的生态平衡仅靠着少量的水资源维持和支撑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干旱区气温增加迅速,降水变率加大,水资源日趋紧缺,土地荒漠化加剧,气候环境表现为暖干化的趋势,这就使大多数处于内陆河末端的干旱区湿地无法获得充足的水源,因而大幅度的萎缩甚至濒临枯竭,最终引起土地盐渍化、荒漠化
(二)奇特的地形、地貌
干旱区地形特殊,大都由高大山系和盆地组合构成,高山地区降水丰富,蒸发量相对较小,从山区发源的融雪汇成河流自山口进入戈壁砾石带后,河水大量渗入地下,成为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
但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高山冰川融化加速,冰雪的 “固体水库”作用正在削弱;气温升高还使蒸发加大,大部分内陆河流量呈减少趋势,水源涵养能力显著降低,干旱区湿地的水源补给得不到保障
(三)以灌溉为主的农业
由于降水缺乏,干旱区大部分耕地依靠灌溉
近年来,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将自然植被转化为农作面积,将长年覆盖的吐地变为季节覆盖的耕地,将能连年继续生长的自然植物变为不洗盐不能生长的农作物,将靠汲取地下水生长的植物变为依赖灌溉收成的作物,造成灌溉引水量大,排水设施不配套,灌区地下水位高®次生盐渍化®洗盐、加大灌水定额®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下层盐分上移等恶性结果
从而造成干旱区湿地的盐碱化,破坏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研究区概况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地区南北宽约240km,东西长约300km,土地总面积69713Xkm2(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
到2013年末,全地区总人口64.3万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而吐鲁番境内的艾丁湖虽然流域面积不大,但却是中国古代三大创造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水源地
艾丁湖,又称觉洛浣、艾丁酷勒、月光湖,是吐鲁番盆地水系的尾闾和最后的归宿地
艾丁湖位于吐鲁番高昌区恰特卡勒乡境内,地理坐标89°10’~89°40’E,42°32’~42°43’N
地处吐鲁番盆地腹地偏南,据吐鲁番市区约40km湖盆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约8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