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州级官衙——霍州署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据直隶霍州志记载:元大德七年(1303),霍州曾遭强烈地震袭击,州署所有建筑全部倒塌,大德八年,监州失刺不花,知州李伯渊,主持重新修建


后经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增修,日臻完善
  面对霍州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恢弘、庄穆、典雅、壮丽

霍州署原占地面积38 500平方米,现占地面积18 700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西辅线三大建筑群

现存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有:牌坊、谯楼、丹墀、仪门、甬道、戒石亭、东西厢房、月台、抱厦、大堂及东西耳房、二堂、内宅、东宅、静怡轩、后宅等,中间高大凸显,两边静拥恭守,让人领略到州衙威仪雄壮的古风

  来到霍州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临衙而立的高大牌坊,即州前坊

牌坊由四根并列大柱支撑构成三个门,中间的较宽,两边的较窄;悬山式顶,中门楣顶木格子内,南雕刻“古霍名郡”、北书“保障三城”

三城指清代直隶霍州及其所辖的灵石、赵城

两边小门框的斗方上,南向左写“平理”,右书“保厘”,这两个题楣,便是霍州署施政宗旨及其历史作用的高度概括

  牌坊北设谯楼,雄伟高大,宛若城门,正如周礼《名义考》所说:“门上为高楼以望日谯……下为门、上为楼

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

”顶部楼阁两层,飞檐翘角,富丽堂皇,堪与闻名遐迩的霍州鼓楼相媲美,此二楼被誉为霍州城内“两秀”

该楼砖砌拱券或基座,通高19.6米,基座东西长15米,南北宽11米,门洞上部镌“拱辰”两个大字,拱辰出自《论语》“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说,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顺

此楼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1985年倒塌,1990年复建

  谯楼里面是丹墀,是霍州署的内部广场,西边是原监狱部分遗址

丹墀北为仪门,即州署第二正门,此门为一高台基建筑

台基距地表高2.5米,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面宽、进深各三间,悬山顶,灰瓦覆盖,屋脊距地面高8.3米,四梁八柱,五檁四椽,房中间砌东西墙壁,将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壁中间支撑两柱,直顶房脊檁

柱间设大门,高大宽阔房前部空矿敞开,前有宽4.5米的18极台阶,下通开墀

仪门东西两侧,又各有一门,东为“喜门”,也叫“人门”,供早时车马行人出入;西为“绝门”,俗叫“鬼门”,被判死刑的犯人,即由此门退出问斩

  仪门后为甬道,长62米,宽6米,距地表高1米,向此直通月台和大堂,供知州迎送贵宾及官员

立其上,不由得使人生发感慨,思绪无穷

在古代不知有多少诉讼群众惊恐、颤栗于其上,而又有多少衙门官员、差役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于其上

甬道中间设戎石亭一座此亭形似州前坊而小于州前坊,四柱三楼,中间较宽

楣头横额,南题“天下为公”,北刻“清慎勤”,史载此处原立一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尔俸尔禄,氏青氏脂,下氏易虐,上天难欺”,是为“戎石铭”,用以告诫官吏,永铭不忘

  月台北为抱厦,俗称卷棚,东西长11.3米,南北进深7.5米,四梁八柱,五檁四椽,脊檁距地表7米,前后沿两根圆周1.5米的粗檁,通贯两端,8根大柱直径1米立于鼓形雕花柱基石之上

抱厦额枋上悬挂一匾,上书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州诸相题写的三个大字“亲民堂”

抱厦明柱上镌刻有汪志翔撰写的一副楹联:“莫谓氏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命,以教以养,贵在藐躬

”这幅对联,是要求为官者必须守职尽责,谦恭为氏
  抱厦后为州署内主体建筑大堂
这是一座元代建筑高大雄伟,古朴典雅,结构奇巧

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采用减柱法式的营造方法,使堂内显得开阔宽敞

大堂与抱厦;链接紧密,而两者风格各异,外华内实,相映成趣

大堂后槽额仿,它通常是用一根粗大木料担纲,可是这里却是三根木材相接而成,中间夹的是一根“茹茹木”,茹茹木本属灌木类,通常长得不会很粗大,能达碗口粗就足以使人惊奇了,而这根茹茹木却有一尺粗,两米长,堪称惊奇

  千百年来,霍州署栉风沐雨,像一位历史老人,阅尽千载民生的凋零与繁荣,心头藏着无数的故事

但其雄伟的气势、沉静的姿态以及散发出的那种弥久的光芒,依稀可以看到历代州官勤勉抚民的风范

明代霍州学正曹端,他有一段名言被朱镕基总理作为官箴多次向各级干部推荐:“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犯,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霍州署是古代官府文化的典范,是我们研究古代封建官衙文化的实物之粹,更是我们吸取历史经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博物馆

走进霍州署,观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