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 “工学结合”模式培养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是指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


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其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工学结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学校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付诸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当中,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企业也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尽最大可能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其对人才的要求

学生则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接触社会、企业文化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黑龙江各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行业和民营企业为依托,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引民企入校园
   学院以育人为本,主动让利给合作企业,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行与管理,创新和构建了“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双方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制度保障,既达到了学校的育人目的,又充分调动了企业、社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 2 ) 实现各自目的为基础的驱动机制
   学院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如场地、生产、生设备、技术等,吸引企业进入校园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基地所有设备的运行、保养、维修以及实训所需的材料消耗等均由企业承担,并无偿提供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指导

企业可以在校内设立职工培养培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学院在企业设立顶岗实习、创业教育和就业基地等

 ( 3 ) 校企合作的保障激励机制
     校企建立合作组织机构,形成开放的管理与服务平台

校企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明确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功能,如明确入校企业必须完成的实训指导任务课时数,规定企业至少40%的生产能力要用于实践教学等

 ( 4 ) 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学院和企业以各自优势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合作企业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为基础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相互聘任和兼职,校企共引共享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行业协会优先推荐毕业生到知名企业就业,合作企业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等,构建校企资源互通渠道

二、 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践性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本质特征,学生需要依靠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习机会,许多学校和教师只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而不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忽视对学生设计、操作、应用等与实践相关的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算作是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的需求

因此,现行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武器就是“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对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必要的

三、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共赢
  目前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机构与经济结构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有些企业对人才需求缺乏,另一方面有些大学毕业生无处就业

若是企业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后盾,这样学校就会有计划的培养需要的人才,企业的一些技术需求就会成为学校的教育计划内容

同样,企业就可以把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艰巨的任务交付给学校来完成,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还可以使员工的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高职的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而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工作中最有发言权

高职的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人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