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纪人是在农业经济活动中为农产品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进行沟通,从中获得佣金的个人、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
它对农村经济的多个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促进农民的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推动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从八十末开始,山东、浙江、江苏等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村经纪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但由于经济、文化、历史的原因,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水平都较低,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宜州市位处广西的西北 ,人口62.86万,有壮、汉、瑶等3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80%以上[1],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市县,故本文以宜州市为例
一、宜州市农村经纪人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经纪人数量少,经纪业务量低
根据工商局、供销社和农经局提供的材料来看,宜州市的农村经纪人2012年不超过500户,由他们推销的农产品还不到宜州市农产品总量的一半
同样在广西的全州,总人口78万,2009年就已有农村经纪人4000 多人,推销的农副产品占全县农副产品销量的 70%以上[2]
可见,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宜州市农村经纪人数量和经纪业务量都是很低的
由于农村经纪人的数量少,很多农民不得不自产自销,导致本地区农村的种养规模普遍偏小,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二)农村经纪人以个体经营为主, 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偏低
在宜州的农村经纪人实体中, 个体经营占了很大比重, 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很少, 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经营规模、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
而且至今还末建立起农村经纪人协会,使农村经纪人信息无法互通,行动无法互动
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村经纪人队伍不稳定,由于遇到各种困难,导致不少农村经纪人退出经纪人行业
(三)农村经纪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1、文化方面,初中文化的农村经纪人占绝大多数,导致农村经纪人经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大多数经纪人还只会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经纪活动,无法跟上现代先进的经营模式
2、业务方面,很多农村经纪人的经济、商贸、谈判和法律等有关知识相当缺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产供销及流转逐渐专业化和细化,经纪业务的分工也越来越专门化,而且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今后的发展
3、道德方面, 仍然有少数经纪人法律意识不强, 社会责任观念淡薄, 具体表现有: 有的经纪人只顾个人利益, 为促成生意, 不惜哄这方骗那方, 侵犯了两边利益;有的经纪人缺乏信用观念, 货款到手后, 不及时交给卖方, 有的甚至一味拖欠耍赖,致使不少农民宁愿卖不出去,也不愿给经纪人
(四)普通民众对农村经纪人相关知识的缺乏了解
人们对农村经纪人作用的仍然认识不足,导致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经纪人发展关心不够,媒体也对农村经纪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贡献和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宣传不够
根据2012年发放的问卷调查统计,很多农民甚至村主任都不知道农村经纪人是什么
甚至还有人把农村经纪人当成“买空卖空”、“投机钻营”,这些误解必然阻碍农村经纪人在农村的发展
(五)农村经纪人缺少企业家的进取意识和精神
在调查经纪人过程中发现,农村经纪人普遍眼界狭窄,大多存在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他们经销的范围很窄,基本都是在自己熟悉的本市和周边地区,极少有人在外地跑,有意识地把产品销往外地,扩大业务范围和增加资本积累,导致宜州市农村经纪人无法做大做强
二、加快宜州农村经纪人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经纪人的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1、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地情况,减少手续,免登记费用,兼顾农村经纪人主要来自农民、经纪活动季节性强的特点,允许农民季节性或临时性从事经纪活动,由属地基层工商所就近予以备案,备案后免予登记
2、通过政策进行引导、支持和扶助,在交通运输、金融信贷、工商等方面提供优惠,对农村经纪人多予少取,多放宽少限制,鼓励更多的农民投身于农村经纪人行业,使农村经纪人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
(二)建立农村经纪人协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
1、当前宜州农村经纪人经纪活动分散,经营规模小、信息闭塞,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农村经纪人协会,按照“自愿、互助、合作”的原则,把经纪人组织起来,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轨道[3]
2、引导农村经纪人组织多种形式并存发展,支持农村经纪人产供销一体化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各类种植户、农村致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