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项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是在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的统领下的新型区域发展方式,在出现之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种是基础的理论,另一种是发展系统内部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一、 我国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1.1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从眼前利益来看,地方保护主义可以实现短期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其在长远的利益的角度上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并对发展的公平性和开放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一旦市场价格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寻求同类且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如果寻求的目的没有实现,他们就会相应缩减自己的消费支出,使得原本较大的市场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对于生产者而言,在区域保护的基础上面临着较少的竞争,进而形成区域性的垄断产业,使得价格的形成不受市场的影响,而是在人为的因素的限定下完成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当地的产业出现发展惰性,新的产品不易产生,如果在某些条件的作用下,一旦失去保护伞,就会在外来产业的巨大冲击下丧失竞争优势,最终面临淘汰的局面[1]
1.2地方市场分割
地方市场分割的出现会使得经济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造成市场信息不能够客观地反应市场的实际情况,整体发展趋势被干扰,各种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地配置
我国正处于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就会使得市场的功能受到限制,比如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被分割的状态,那么就会导致劳动力的价格在非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与现实发生偏差的状况,如此的情形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受到限制,使得资本的流动受到阻塞,造成社会转型的难度加大[2]
而在本文中,能够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应用的是如下影响因素:区域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有跨省贸易紧密度
针对跨省贸易紧密度来说,地方市场的以行政区域进行的分割,使得当地的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受到阻碍,对于发展水平的提高较为不利[3]
二、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2.1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衡量准则
针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水平进行判定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产出和投入两个指标[4]
产出指标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和联系的紧密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是以人均GDP为衡量标准,很明显,人均GDP较低,则说明这个地区的发展较为薄弱,此地开放程度不足,对外合作的能力差,协作意愿也相对较低
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这个方面的内容也较易判定
通常,一个地区的发展效率较低,则说明此地的发展落后,对经济的协同发展难以进行配合
区域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对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区域之间联系得越紧密,那么实现协同的几率也就相对越高[5]
构成这个体系的指标的影响因素方面的内容,上文已经进行论述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将指标设定为区域整体发展程度、整体效率
经济联系紧密度;资源使用率、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跨省贸易紧密度[6]
三、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和动态对比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个体之间的联系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各个区域之间的协同状态
子系统之间实现相互搭配作用的方式有很多,针对这种情况,因此可以运用个体反应整体的原理判定两个个体之间的联系能够反映出多个个体之间的联系
针对这种联系度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实现在DEA方法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的判断
然后针对上述已经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逐个推算,在模型的辅助下就可以实现具体数值的测算,进而比较出协同发展的水平
四、相应对策
针对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应该注重调整结构,为中西部提供发展机遇,实现更广泛的区域合作,西部应该借鉴东部的发展经验,实现各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还应该在制度和体制上做好准备工作,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制定相应地优惠政策,促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总结:20世纪70年代,协同学开始出现,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固定系统内部的各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如何实现协同运作的原理和机制进行研究,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学者将之与区域经济进行联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寻找相应地对策,出现了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观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吕青,唐秋生.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水运工程.2012(04):123-125.
[2]郑红玲,鲁丽丽.关于河北省物流业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