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心村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广大农村建房的空间布局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许多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新建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老村区则保留了大量的破旧房屋,且许多以无人居住,出现了村外新房一排排,村内旧房一座座的现象,形成了“空心村”
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都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1]
本文以沁源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沁源县“空心村”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空心村”的主要对策,以更好的解决空心村问题和我国的耕地压力问题,缓解“空心村”这一现象,有利于农村的繁荣安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数据来源
村庄影像来源于Google地图;其它数据来源于2012年9月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村庄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有代表的选择,调查范围涉及沁源县14个乡,调查对象为村干部及村民,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1份,有效问卷124份即有效村庄124个
三.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当前农村“空心村”产生的根源就是经济因素;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与农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2]
(二)政策及管理因素
缺少统一的规划;沁源县农村建设普遍存在规划不到位现象,大部分村庄根本没有建设规划,一些村庄即使有规划也不完善,导致村民选址建房时随意性大,而且在建房时缺少长远眼光,住房的计设不合理,造成房屋更换速度快,产生大量闲置地,加剧了“空心村”[3]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差,缺少中小学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这都与规划不到位有关
(三)思想观念因素
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人们思想认识不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沁源县多数村庄一户多宅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北洪林等村庄,老人独守空院而不搬到新房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现象与老人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另外,在农村中,有房是农村女孩择偶的标准,农民就用其积蓄为子女盖房,而自己却独守空房,不愿搬出老宅
(四)自然因素
距离远近的影响;村庄距离县城的远近对“空心村”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河西等村庄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空心村”现象不是很严重;另外,一些村庄如王陶乡王和村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该地村民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经济,比较闭塞,过着相对小农经济的生活,所以“空心村”也不是很严重
(五)历史因素
村庄的时间越长,村内的老屋就越难处理
农村的每处老宅都承载着村民厚厚的历史情感,这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和祖产不能丢的意识,也是“空心村”形成的一个原因;笔者在调查采访沁源县居民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村民认为老屋是自己的财产,所以在修建新房后,仍留有自己的旧宅
四.解决措施
“空心村”不仅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短缺,也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于是,治理“空心村”无疑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空心村”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调查走访群众以及阅读相关资料,对治理“空心村”,盘活农村宅基地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经济方面
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活跃农村市场,为“空心村”的治理奠定经济基础;另外,国家开放粮食价格,以此激发农民的种地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及浪费土地的重视
(二)政策方面
加强宅基地管理,保障农民流转宅基地的权利,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政策扶持[5]
(三)精神文明、意识方面
向村民宣传“空心村”存在的重大危害及其治理的目的与意义,争取村民的支持,为“空心村”的顺利治理奠定基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素质,培养村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热情,改变村民一心离开农村的愿望,让村民积极投身到农村建设上,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四)自然方面
改善“空心村”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利于村民正常的进行各项活动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使农村经济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