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构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我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内在要求

“9+2”的泛珠三角发展构想正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进一步拓宽了珠三角发展的空间和腹地,增强了该区域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京津塘区域一体化合作已提上日程,并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开始向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扩展

可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向周边扩散也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2.统筹区域发展成为国家区域政策的既定目标

2003年10月,“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要求各省份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协调区域发展中各种关系,从而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以“沿海发展”为重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释放了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能量,拉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的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战略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另一方面过去隐性的区域问题日益浮出水面,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及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统筹区域发展应运而生,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观,体现了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的同时,必定会带动本省的发展,促进中部的崛起,缩小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3.区域合作机制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合肥地处安徽中部,由于其腹地位置未能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参与到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随着沿海沿江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在不断拉大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并不是资源匮乏的地区

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以及在其在中部崛起城市中的区位优势,使合肥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协作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又给合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构建与时俱进的城市创新机制,使合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升级产业结构,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合作机制的可行性
   合肥在知识、技术、产业创新方面的不足是合肥寻求加入长三角地区分工协作的原因,积极寻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将会使合肥的经济迅猛发展

长三角地区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再次升级,将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样,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就有了客观基础

这是基于城市创新内容而言,构建合肥与长三角城市创新机制的可行性

此外,本章以合肥自身优势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构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合作机制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互补性

具体有:
   1.合肥区位和劳动力优势而言

首先,合肥市紧邻长三角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和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这就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提供了地理上的可行性;其次,合肥是人口密集地区,劳动力价格低廉;且其拥有42所普通高等院校,仅在校学生已达30.02万人,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其劳动力优势明显,这就为承接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保障


    2.合肥资源优势而言

安徽作为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第一,土地资源:以耕地为代表,据表1所示,安徽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71%,居地8位

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腹地,与江苏、浙江接壤,占省内1/3的平原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

第二,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在华东地区居首位

江苏省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就能源储量总体来说不及安徽;而浙江省和上海市实为能源贫乏地区;第三,矿产资源:包括黑色金属矿产、其他有色金属矿产以及非金属矿产等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其储量高于长三角地区

其中,铁矿保有储量和铜保有储量均居全国第5位,水泥用灰岩、凹凸棒石粘土均居全国第2位,水泥用灰岩是优势矿产、凹凸棒石粘土是稀特矿产;最后,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由于长三角地区近江临海,安徽省水资源优势相对来说不明显,但就全国来说仍处于资源充足位置,这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