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过冬季 - 一个留学生在纽约

曾一口答应给伯克利商学院搞教育的校友写点东西,给在美国留学的孩子们,还有那些想送孩子来美国上学的中国父母,分享我当年在美国的酸甜苦辣,励志一番。

 

几次坐下来没写几行就停笔,总觉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让孩子们读着,无异于隔靴搔痒,我那个年代和当前没法类比,现在的孩子家境好了很多,那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因此我们的经历对新一代留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借鉴的价值。唯独有一点值得指出,不要小看一个人的意念,它能支撑一个人在困境中走出很远。


我决定把这篇文章写完。

炼金术士

 

进入正题前,先让我讲个故事。

 

远在西班牙的一户农家,家中有个男孩,一家人寄厚望于他,供他学拉丁、学西班牙语,还有神学,希望有一天他当上牧师。可男孩一心只想周游世界。男孩把他的心愿告诉父亲,父亲说,有钱人可以随时去想去的地方,穷人中只有牧羊人的足迹遍布天涯海角。男孩决定当个牧羊人。他的父亲看他去意已决,只好拿出家中仅有的几个金币让他带着上路。

 

男孩和他的羊群上路了。两年过去了,男孩经常做一个奇怪的梦,他找到吉普赛老太太为他解梦。老太太告诉他,他会在埃及金字塔下找到埋藏的财宝。

 

男孩踏上艰难的道路去寻宝。路途上,他遇到一阿拉伯国王,国王告诉他,每个人都有个Personal Legend,也就是每个人内心的呼唤与渴望,在它的引领下,一个人会找到只属于他的归途。这个渴望,乃源于宇宙之灵,也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只要你渴望,宇宙万物将合力帮助你获得它。每个人都是带着这个Personal Legend来到世上,他们年轻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渐渐忽视了它的招唤。

 

听从国王的教诲,男孩无限渴望寻到属于他的财宝。他翻越千山万水,历经种种磨难,终于如愿以偿。

 

这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Alchemist (炼金术士)讲述的故事,作者是巴西的Paulo Coelho

 

我在纽约最初的几年,这本书一直伴随我。

 

伯克利折戟

 

2000年夏天,我考入伯克利商学院读MBA,我这个英美文学戏剧专业的学生进商学院,和赶鸭子上架没什么区别,那段日子苦不堪言。

 

我本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北大毕业后,正逢外国企业来华投资黄金时期,尽管没有任何商业背景,好在英文底子好,在外国公司里干得游刃有余,最后做到一家美国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去欧美出差开会是家常便饭。然而,久而久之,看似风光的日子变得无非一种幻象,与我的关联越来越小。我渴望走出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加州伯克利大学,赶上加州技术泡沫的尾声,轰轰烈了了一番。

 

在商学院的最后半年,我开始全力以赴找工作,不记得投了多少份简历,倒是记得那个唯一的面试经历。面试通知来自微软,我受宠若惊。拿出箱底漂亮的套装穿戴整齐,兴冲冲去见面试官。进门一看,面试官穿着体恤衫、短裤和凉鞋,懒洋洋地陷在椅子里,好像没睡醒。他扫了一眼我的简历,冷冷地问,“你有EE吗? (EE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学位)” 我被问懵了,没听说过EE,急中生智说,“有一个EEnglish Major(英语专业)”。面试官挠了挠头,一脸无奈的表情。东拉西扯不到2分钟就把我打发走了。

 

2002年夏天,我拿到为之牺牲了无数脑细胞的MBA学位,却没有工作。加州高科技泡沫破裂,深陷寒冬,我们全班80%的同学毕业时没有工作,有工作的,也大多是回老东家讨口饭吃。

 

和两个合伙人创办的公司已被寒冬“冻死”。我面临两种选择,回国,或者留下来找工作。我的前老板请我回中国,说至少干一段时间赚点钱。可我考虑到OPT只有1年,决定留在美国试试。不过我心里真的没底。

 

从寒冬到严冬

 

毕业后的4个多月,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发简历,发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眼看12个月的OPT一天天少掉,加州的情况短期内没有好转的迹象。无比焦虑和无奈中,听从朋友的建议:树挪死,人挪活,西方不亮东方亮。没多想,我收拾了一包衣物飞向纽约。

 

初来乍到纽约,一切都令人激动和兴奋,比肩继踵的摩天大楼、美不胜收的博物馆、豪华的第五大道、打扮得体优雅的俊男靓女…… 不过,随着冬天的到来,我的激动和兴奋也随着降温。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大雪下起来没完没了。为了省钱,我在纽约皇后区Forest Hills租了个地下室。可能因为严寒加上地下室的潮湿,我得了奇怪的病,天一黑就开始狂咳,天一亮才止住,天天如此,持续了2个多月,喝了几箱川贝枇杷露都无济于事。房东注意到我有时接连好几天没出门,担心我出事,时不时来敲个门打探一下。

 

每到夜深人静,我半躺半坐在用两床被子搭的“榻榻米”上,与自己震耳欲聋的咳嗽声相伴。除了咳嗽,漫漫长夜没事干,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地下室不能上网,只能靠胡思乱想打发时间。想的东西很多,大多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我一遍遍想象自己找到一份工作,搬去曼哈顿,住进敞亮温暖的高楼公寓,依着水的,隔岸是点点灯火。这个念想一次次地出现,后来变得那么熟悉,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形影不离。

 

说到我对河边高楼的憧憬,有个小插曲。那年冬天,当时是伯克利商院二年级学生的友人来纽约,学校组织学生与华尔街见面。拖家带口的他,那时想必也是穷得叮当作响。他联系我,希望借宿几宿。我慷慨地邀请他来我“豪华”的地下室,被褥还是找人借的。他在纽约期间,我们一起去参观爱丽丝岛。聊天时,不知怎的,我对他说,“我相信会熬出头的,到那时,我要住在曼哈顿的高楼里,伴着水。”

 

 

置之死地而后生

 

咳嗽稍好,我马上出去找工作。几个月过去了,工作的影子都不见。我可能把商学院在纽约的校友都联系了一遍,请他们喝咖啡,当然,同意出来喝的了了无几。我找到以前为他们出生入死打市场的客户,他们彬彬有礼而冷淡,说中国更需要我。

 

2003年冬天,天寒地冻,这时SARS影响到美国,雪上加霜。我从没感觉这么无助无望。有时我在曼哈顿街头漫无目地地逛,看到一家公司,就鼓起勇气进去问人家招不招人;有时在地铁上和人聊开了,顺手递上我背包里的简历。这时的我,完全放下了商学院毕业生的架子,只有一个念头,找个工作挣点钱再说。

 

有一天,路过纽约歌剧院。我向来喜欢歌剧,想着如果在这里找个事做,兴许还能看免费演出。进去找他们的工作人员一通聊,也许被我的执着感动,他们给我提供一条线索,让我试试tele-marketing (电话推销歌剧票。备注:当时电话推销还是合法的),除了佣金还可以免费看着装彩排。

 

我被纽约歌剧院录用,成为一名 tele-marketer (电话推销员)。我当时那个激动,不亚于考上商学院。

 

上班的地方在林肯中心旁边,晚上和周末工作,这个时候美国人下班在家,能找到他们。每次开工时,领班会给每个推销员发厚厚一摞卡片,每张卡片上是潜在客户的姓名和电话。

 

没多久,我发现这活不是人干的。晚上和周末是家人休息团聚的时候,人们对骚扰电话深恶痛绝,撩电话算客气的,不客气的,恶毒地呵斥你一通。几天下来,我大受伤害,一看到电话头皮就痛。再看看我身边的人,有的缺门牙,有的蓬头垢面。我安慰自己,这是人生波谷曲线最低点,探底了。

 

在找到下一个去处之前,我只好咬牙在这里接着混。和我座位挨着的是个老头,缺了颗门牙,每天却总乐呵呵的,后来发现他的业绩最好。每次成功卖出一套歌剧季度票,他就会振奋地来个“Yes!”,引来一屋子人羡慕嫉妒恨。 我注意到,被他”骚扰”的人,并不都撩电话或呵斥他,不少还挺喜欢和他聊天。

 

我开始怀疑发卡的人偏心,把那些刁钻刻薄的人分配给我。我找负责人拐弯抹角地提出我的怀疑,希望他给我一些容易的活,我也好挣点钱。负责人说我的质疑没有任何依据,我们争执起来。老头听到了,说,“姑娘,要不我们换换?”我毫不客气地拿走了他的那打卡片。

 

满怀希望地把老头的卡片狂打了一通,还是一套票都没卖出去。看来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开始悄悄观察老头,发现他对每出歌剧从剧情到演员了如指掌,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每次拨电话前,他先要使劲搓搓双手再拿起电话去拨号,一声“Hello” 暖融融,能把人心暧化了,仿佛对方是他久别的朋友。

 

反观自己,没拨电话先已气短。说话声音颤巍巍,冷冰冰,好不容易逮着个肯听我介绍节目内容的,我只会照着宣传册念,干巴巴如同嚼蜡,鬼才会从我这里买票。

 

我硬着头皮向老头求助,他很乐意给我支招,耐心传授一些电话销售技巧,给我讲解歌剧剧情,有些古怪的歌剧名,他一遍遍帮我纠音。

 

这之后,我常常“偷听”他打电话,尽量模仿他的风格。然后疯狂地拨电话,祈祷能遇上一个肯和我说话的,我就多一次练习的机会,多一个卖票的机会。渐渐地,有人开始和我在电话里客气地聊几句。终于有一天,我卖出一套票。短短几个月,我学到商学院没有学到的重要一课 - 即便你的生活再低谷再荒唐,也要强打起精神,周围的环境随时会捕捉到你的感受,并镜像反映出你的感受这以后很多年,每当我拿起电话,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缺了门牙的教练,希望他安好。


除了歌剧院的工作,我还尝试不少东西,包括每天搜集各种报纸,逐条找招聘消息;每天晚上奔走于各种聚会、讲座,希望借此认识更多人。我曾经给电影系的学生打过工,他们看上我有驾驶执照能租到车;我做过广告公司的零时工帮助整理数据;我加入亚裔妇女协会,帮助唐人街的小店主策划如何应对SARS引起的萧条,当时唐人街门可罗雀。


OPT过期还有4个月,天不负我,我被一家纽约的金融科技公司聘用,他们答应为我办工作签证。我从最底层的销售做起,一路做到全公司营销负责人。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公司。


尾声

 

2013年,离伯克利友人在我地下室借宿整整10年后,他带着美丽的太太和端庄的女儿来纽约休假,好像也正值冬季。我请他们来家吃晚饭,公寓楼在Hudson River (哈德逊河)边,隔岸是新泽西的点点灯火。

 

————–

作者介绍:Coco Kee,微信号CocoKee, 美国KGA联合创办人与董事合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定居纽约。


作者授权“硅谷喜拉雅教育”转载

 

欢迎订阅KGA中美论坛。请添加公众号kga-usa,或者点击文章右上角《KGA中美论坛》关注我们。还可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