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现状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各地已相继开始进行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形成了基本框架和格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整个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机制上看,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保险基本制度,也未体现出改革带来的明显成果和好处

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责权对等、社会共济、公平效益、法定法制等基本原则和理念不相适应,同时又缺乏改革的迫切需求,因而改革步履艰难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突出,难度不小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事业单位职工几十年来已习惯于现行的养老模式,特别依赖、留念财政供养保底的办法,担心改革后退休待遇要与企业职工拉平,收入下降,心理上有抵触情绪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只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部分,必须与机构分类、人事制度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相关财政政策调整等配套改革协调推进,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作出积极的响应和配合,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力度和决心

   3.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至今尚未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薪级工资仍然是暂定档位,单位绩效工资以及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没有到位,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到现在还不确定,因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测算的基础数据就没有依据和基准

   4.虽然事业单位的主体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但行业面广、门类庞杂、层级繁多,岗位差别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不同,单位发展不平衡,使得同类事业单位相同职业、级别但不同单位或不同地方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统筹平衡的难度非常大

   5.具体改革方案中一些主要制度安排(比如:中人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统筹层次、个人账户做实、职业年金等)涉及到各方的利益调整、职能取向、责任分担以及财政支撑能力,设计选择工作艰难

  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造福民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也应从有利于促进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因人设事”到“因事用人”的转变来考虑

三.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建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任何养老保险模式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计发办法和缴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缴费的多少并不决定待遇的高低,使参保的退休人员对养老保险的意见很大,””参保和不参保一个样,缴费和不缴费一个样

“”解决的办法:一是将目前的由财政局发的补差部分和福利性津补贴纳入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里;二是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要反映参保人员在机关事业和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确定一个系数;三是要反映个人帐户的积累,标准和时期指标要细化

这样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个不用宣传的””活广告””,同时退休待遇也更加公平合理

2、建立企事业单位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

虽然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职能上、社会贡献上、待遇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养老保险方面都存在如何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

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也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问题,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职工在职时给予补偿

职工为社会贡献大,享受的酬就应该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就多,退休时个人账户部分就多,退休后的待遇就应该随着增加

反之亦然

职工同样是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再为社会创造价值,因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差别,而退休后的待遇事业单位比企业高则有失公允

建立统一的企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应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

实行按实发工资为缴费基数,解决了困难事业单位不能按档案工资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矛盾,也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单位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3.事业与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4,负有行政职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独立的养老保险政策同参与市场竞争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的两大养老保险模式

负有行政职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具有一定的公务员的性质,其养老保险应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退休待遇应为公务员退休时应享受的待遇+个人账户余额/120,这一块国家必须给予保证

参与市场竞争的全额拨款事业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