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该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在不断地完善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比1998年开始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会计基础已实现了由收付实现制为修正权责制的转变,会计项目以及财务报告更趋向于注重细节,这将给高校的会计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而如何实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与转变,已成为各高校会计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笔者将新旧两种制度进行了对比, 并结合我本单位实践, 对两种制度如何实施衔接作了探索与思考,现将个人看法整理如下:
一、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与1998年开始试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比
(一)新制度执行经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修正后的权责发生制即为在高校会计工作中原则上实施权责发生制,对如财政拨款、捐赠收入等特定业务,在高校不具备实施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权责发生制的补充实施制度
新的制度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更加明确了固有资产类的收账范围,对营业业务、科研事业等本期应该的收入不管是否收进都应作为收进项目入账参加核算
其次,为细化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对其补充了折旧、清理、摊销等项目
再次,通过使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对高校在清查财产工作中发现的盈利、亏损、报废或毁坏情况进行价值核算
高校实施此种创新性权责发生制,不仅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各校的资产现状、欠债还债能力、债务风险和项目实施成本等情况,而且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数据资料
(二)新制度采用“一体化”管理方法
新制度打破传统模式,将高校所有业务当做一个独立主体,将基建项目核算基建业务纳入事业账中采用统一核算制表,避免了以前单设基建科形成高校会计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三)新旧两种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方面的变化
1.与公共财政改革接轨,适当调整会计项目
为与新改革中规定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接轨,补充了零余额账户用款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项;为与新改革中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接轨,补充了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为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接轨,对对外投资等不适用的项目给予了取消,将其依据具体情况划归在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中实施核算
2.固定和无形资产核算项目改变较为明显
新制度中通过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对其补充了折旧、清理、摊销等核算项目,达到在预计使用期内科学合理地分摊和准确核算其损耗度外,同时准确核算培养成本额和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3.取消单设基建账,纳入事业账管理项目
新制度对结转自筹基建给予了取消,于财政补助收入下分设基建拨款收入项,并补充了在建工程与基建工程两个项目来体现经政府部门同意实施的基建投资项目,在该项目下又分设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待摊、基建转出和其他投资项目,以及预付工程款和待核销基建支出等项目,以配合基建投资项目的核算及其与事业帐实相符的目的
4.采用收入、费用类代替收入、支出类会计核算项目
在新制度中补充了财政和政府其他补助以及捐赠收入等项目,把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和其他拨款类项目的核算采用收入和费用类方式代替
因高校毕竟不等同于其他盈利性组织机构,经调整后的收入类项目能清楚、明晰地反应出各项收入来历
新制度中的如管理费用,能客观反映会计工作核算中的高校组织和管理业务所产生的各项支出情况,其中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会等部门的开支状况;新制度中发生的各项变化均能如实地反映出高校具体的收支状况
5.依据用途实施净资产核算方式
对旧制度中的事业、专用和固定基金以及结余分配四大项目予以取消,补充长期资产占用、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以及本期收入费用结转与以前年度调整及大项目类;这种依照用途区别对净资产实施核算的办法,能对来源有别的资金进行更为方便的核算
(四)会计报表体现的完善
调整了以往报表的结构以及对新补充项目进行增添,主要是增添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基建投资表等,以及增添了报表附注
新的报表体系能更完整地提供高校各项收支情况以及资产状况,具备更高的实用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