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新课程标准下师范生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新课程标准下师范生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在教师教育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师范生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师教育的改革、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链接、丰富和发展整个教育实习理论,“1-2-4-18-N”全程实践新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精神教育1周、教育见习2周、模拟教学4周、校外教育实践18周、就业实践N周,全程实践新模式的建构坚持实践性、师范性、目标性、全程性和综合性原则


一、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课程着力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验要求

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既为今后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二)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标准

教育部为推动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适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文件要求,要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教师教育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和有益尝试,但仍有诸多问题:一是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缺乏实效性

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上,由于缺乏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三方有效的合作机制和高效的低效率投入等,致使缺乏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

二是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大多数高校把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校内实训2周、到实践基地集中实践4周、回校验收2周

集中实践时,大量师范生“集中涌入”中小学,很难受到系统性的整体锻炼,个性化的指导更难于实现,从而影响了实践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是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只关注教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却忽视了基础教育的现实和要求;高校只注意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标准,却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和需求严重脱节,因而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不能解决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急需的师资问题


(四)实施全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师教育的改革

实施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时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综合性、全面性改革,不仅把实践教学贯通本科4年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个性化实践锻炼,而且在与中小学的反复接触中及时获取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反馈信息,为今后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办法和解决的措施

二是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链接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学培养师资和提供教学指导,全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不断强化中小学在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加强对中小学的了解与服务,增强教师教育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实现二者高校的“无缝”链接

三是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整个教育实习理论

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有效检验了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为教师教育检视自身规律和特点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撑,而且在与基础教育的实际接触中,发现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普遍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整个教育实习理论

二、“1-2-4-18-N”实践教学新模式
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是指把实践教学贯通本科4年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个性化实践锻炼,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精神教育1周、教育见习2周、模拟教学4周、校外实践18周、就业实践N周

(一)专业精神教育
专业精神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而且制约了基础教育的优质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当大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就应该对学生进行1周的师范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教育

因此,对师范生专业精神的养成教育,并不仅仅依靠教育法、教师法等规章制度的解读,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学术理论的传输,对职业理想、道德、规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