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输油泵故障现象 10#输油泵从投产一直运行良好,共连续运行24820小时,但在之后的9个月内已连续发生四次研瓦事件(非驱动端),检修更换:非驱动端瓦4付、止推轴承8个
根据更换下来的轴瓦及止推轴承损坏情况分析,4付瓦虽然损坏程度不同,但损坏的部位、形式完全一致,而且泵的止推轴承有跑外圆现象,振动也有所超标,另外轴末端也有与轴承座端面密封接触的痕迹
2、10#泵非驱动端轴瓦磨损分析及可能原因: 泵机组同心度严重超标,而且泵半联轴器与电机半联轴器之间的距离严重超标
驱动端轴承座或非驱动端轴承座与泵体轴承座托架不同心 瓦背与瓦座接触面不符合要求 叶轮不在泵壳流导的中心位置,而且偏差比较严重叶轮两侧的密封环磨损偏差严重,造成叶轮两侧压力不平衡异物卡在叶轮上造成流道堵塞以及转子不平衡 止推轴承安装不正确,转子总窜量严重超标轴的锥度或椭圆度超标,甩油环不工作或工作不正常
3、解体检测查找故障 (1) 机组同心度检查、校验电机磁中心及联轴器短节距离检查: 开机后按(11)进入,输入上面所要求的各部距离实际数据,将轴转到12点位置,将S的激光调整到M的靶心,将M的激光调整到S的靶心,按回车键
将探测器盘至(9)点,以电机看泵9点位置在左侧,按回车键记录数据,将探测器盘至(12)点,按回车键记录数据,将探测器盘至(3)点,以电机看泵3点位置在右侧,按回车键记录数据,即可显示对中结果
本次机组同心度检查结果如下: 检查结果:径向偏差上下为0.00mm,电机偏东0.04mm;轴向偏差上开口0.092/305mm,东开口0.092/305mm; 标准:径向0.076mm,轴向0.051/305mm
泵排空并拆除泵体排气管线及阀门,拆除联轴器护罩及短节,拆除泵体护罩及轴瓦的各种检测仪表,空试电机校验电机磁中心,检查电机磁中心位置及两半联轴器之间的轴端距离
(2) 转子总窜量检查: 拆卸泵非驱动端轴承座风扇护罩和风扇,表座打在非驱动端轴承座端面,百分表触头垂直指向泵轴端面,将泵轴推向驱动端,百分表调零,再将泵轴推向非驱动端并提取百分表读数,需重复两次并将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如结果相差较大需查找原因,重新测量
(3) 滚动轴承及滑动轴承总成检查: 在两端密封压盖和机械密封轴套驱动环之间安装好垫片,拧松并卸下轴承座中开面螺丝,拧松并卸下轴承座端面压盖的螺丝,取出轴承座中开面定位销,打开轴承座上盖
(4) 瓦背与轴承座的接触面检查情况: 瓦背与轴承座的接触面不均匀,接触面积达不到标准的40%而且接触点偏移轴承座内侧
非驱动端轴承检查结论:轴的圆度和锥度符合标准,但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都不能继续使用需更换,泵轴划痕需处理
因泵轴受到径向力产生偏移,偏移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是造成10#泵机组9个月内连续发生非驱动端轴承研瓦故障的主要原因
(5) 检查叶轮与泵壳流道的对中情况: 上泵壳拆除及转子检查: 拆除壳体锥形销钉及中开面双头螺栓的螺母,将吊带悬挂在壳体的 两个吊耳上,然后垂直吊起上泵壳,并将上泵壳摆放平整牢固
卸下中开面双头螺栓清洗并摆放整齐以防止锈蚀或物理损伤
清洗转子及上下壳体,清除中开面垫片,检查泵体口环与叶轮口环间隙以及卸压套与轴的间隙,检查结果如下: 叶轮口环完好没有损坏,但磨损严重非驱动端磨损量为0.20mm,驱动端磨损量为0.30mm
叶轮入口处没有发现腐蚀麻坑但有碰撞产生的麻坑叶片没有冲蚀但有两处轻微变形
叶轮盖板完好无异常,轴套、衬套等附件磨损比较均匀而且没有划痕,各部间隙见上图中标注
轴的径向跳动:叶轮非驱动端口环处0.24mm,叶轮驱动端口环处0.28mm,机械密封非驱动端、驱动端处轴的径向跳动为0.01mm
结论:驱动端、非驱动端叶轮口环、泵体口环、泻压套需更换,转子需做动平衡检测
转子的吊出和解体: 将吊带套在轴上,轻轻吊起转子,如果泵体口环和衬套粘固在泵体的沟槽内,在每个粘固点用撬棍小心地将它们分开,用刚性槽形活动支架将转子运送到整洁的工作区进行解体
从转子两端开始依次拆除将卸压套、泵体口环,松开定位套固定螺钉,拆除定位套和开口环,去除固定螺钉产生的毛刺,注意叶轮叶片相对于轴端的方向,确保重装时叶轮方向正确无误
4、频繁研瓦的主要原因 粘连在叶轮上其长度96mm,一头粗一头细,直径30mm、壁厚6mm的钢管使叶轮质心不再平衡,使得泵轴受到径向力产生偏移,偏移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是造成10#泵机组9个月内连续发生非驱动端轴承研瓦故障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