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管理概述
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1]
二类疫苗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商品,财务管理主要针对该类疫苗
二、改革前疫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疾控中心作为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2],并没有具体的药品材料管理办法
疫苗的采购、储存、管理、调拨全部由业务科室负责没有正规的出、入库手续,仅以购货单位的欠条作简单备查登记
财务部门不掌握实际的应收、应付款,只是根据业务提供的进销清单进行收支结算
这样做,既不符合不相容职务分开的内部控制原则,也不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核算基础资料
2.会计核算不完善 疾控中心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3],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收付实现制
作为单位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疫苗,日常业务发生只是在科室内部简单记录,未经过账务系统的记录与核算,使疫苗的进、销、存环节脱离财务的监督制约
疫苗入库时及在向下一级分发后,都不作账务处理,应付款不予确认,应收未收疫苗款也未作单位收入反映在账表中,由此造成资产、债务和收入不实,在此基础上计算的收支结余必然不能如实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其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
3.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疾控中心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所需的全部人员经费及公用支出,均由财政拨款解决,没有经营的压力,更没有对疫苗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意识,造成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的缺失
疾控系统内部疫苗供销环节三角债现象严重
区县拖欠市级疫苗款,市级因此也只能拖欠省级相应款项,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单位资金的正常运转
4.库存管理不规范 各级疾控中心对疫苗的采购没有规范的计划,大多数二类疫苗采购不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合理预测,而是逐级接受上级下达的接种任务,拨多少入库多少
导致在实际接种过程中,时常出现拨入过剩造成过期浪费,或社会接种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
并且在疫苗入库时,未认真核查供货单位的各类资质证明,在储运过程中,缺少专业设备和人员,不能保证疫苗的质量安全
5.管理模式落后 疾控中心对疫苗管理和核算一直实行手工操作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对疫苗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今疫苗的品种和数量更加丰富多样
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必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库存管理混乱,无法精确提供管理所需相关数据
三、针对上述弊端,我省疫苗管理进行了如下改革
1.成立专门的疫苗管理机构 我省在原生物制品科基础上成立了省生物制品供应中心及各市级分部,建立了行政上隶属疾控中心管理,业务上完全按照商业批发企业模式运作的疫苗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该机构负责疫苗的采购、验收、一类疫苗的调拨、二类疫苗的经营
行使原疾控中心业务科的疫苗仓储、物流管理职能,进行疫苗的具体管理
业务科只负责提供疫苗采购和调拨计划及疫苗的使用指导从而使各部门职能相互制约,防止经营过程中不合规现象的发生
2.系统规范的核算方式与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应用于疫苗会计核算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并极大的提高了疫苗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省生物制品供应中心统一安装了网络版财务及业务管理软件,垂直监督疫苗使用情况,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健全了疫苗出入库手续
(1)疫苗采购:由省部统一管理,市级分部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定期报送使用计划
到货后,根据省部出库单,在电脑中录入并生成入库单,包括日期、货号、品名、剂型、规格、生产厂家、单位、批号、有效期、数量、单价、金额,并逐一与实物核对以上项目后验收入库
业务经批准人、验收员、保管员逐一核对签字后,将入库单及省部随货出库单一并交财务,财务审核后据以按品名、规格登记库存商品明细账及应付账款账
根据购货发票和验收入库单,借记“库存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