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采集、狩猎和农耕文明阶段,直到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开始席卷西方世界,迅速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是建立在资源、能源大规模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为人类带来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给工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过去30多年间,中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为此付出了极高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不可能再采用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的方式来发展自己
在工业文明固有的不可持续性愈发突显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保障国家长远发展和维持全球生态安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艰难探索
在中国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文明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而社会实践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是决定文明发展的最终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总是表现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2]
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决定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工业文明的生态环境恶果的有效途径,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是其重要的依托
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见,十七大报告也强调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要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并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克服现存生产方式的缺陷,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2. 生产方式文明的特征与内涵
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比,新的生产方式对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特征[3-5]
(1)对生产活动基本要求不同
工业化生产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调节来实现的一种商品生产活动,生产企业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往往最大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果是很多企业只追求如何便捷、低廉获得优质生产原料,并未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再生能力
同时,为降低成本而逃避所排放污染物的处理,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
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对以持续供给能力为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并有效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满足生态环境有效净化的要求
(2)对科技发展、应用的要求不同
传统工业化生产中,受生产目的制约,技术开发和应用常以满足生产当前需要和带来即时利润为目标,并未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类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片面发展造成了技术“双刃剑”的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文明生产方式的形成将对技术开发和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既需要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揭示,以便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又需要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遵循人及其社会的需要原则,遵循生态价值的原则,充分考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5]
(3)对产品及其消费的基本要求不同
工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奢侈消费和依赖于各种非降解性的塑料制品、化学制品、电子制品等人工合成产品的消费
消费人工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废物未进行有效无害化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阻断其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尽管,生态文明下的物质生活同样依赖于各种人工产品,但在生产时要求考虑对人、对自然的双重作用,以及对消费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控制产品非自身用途的资源消耗以及奢侈品的生产,提倡节约、适度的消费方式,抑制消费中的各种浪费现象
(4)对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不同
传统的工业生产,往往仅以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为目标,主要关注产品质量和数量,而忽视了“人”这一要素
人变成了技术的附属物,生产技术流程和生产管理关系基本上决定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导致生产活动与人的发展相背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背离
也造成了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对立,这种对抗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