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武陵山旅游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境内,主要涵盖大木乡、武陵山乡和白涛街道乐道村,面积213平方公里,与武隆、丰都相邻,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内峡谷、地缝、森林、花卉、民俗等旅游资源丰富
规划的五大核心景区,已建成开放的有武陵山大裂谷、森林公园、大木花谷,金山寺和角帮寨正在规划建设中,后发优势明显
今年1-6月旅游区共接待游客35.6万余人次,同比上升652.8%,实现旅游收入3 205.7万元,同比上升156.3%
2015年旅游区专线“梓白高速”启动建设,未来重庆主城到此车程仅需50分钟,充分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
二、武陵山旅游区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一)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
旅游区平均海拔1 100米,区内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最高达95.2%,且林象优美、四季多姿;旅游区气候宜人,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左右;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达10万个/cm3,非常适合休闲养生、度假避暑
其中武陵山森林公园以“森林疗养”为主题,高山避暑、休闲养老、户外露营、亲子体验等功能一应俱全
(二)高山峡谷资源品类丰富
武陵山旅游区峡谷沟壑纵横,地质历史悠久,一条长约10公里的原生态喀斯特地貌裂谷横穿山脉,集峡、泉、瀑、崖、洞、坑和缝等于一体
其中2014年重点打造的武陵山大裂谷以“动感峡谷”为主题,开发有峡谷游览、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商务会议等产品
(三)花卉旅游产业链优势明显
武陵山旅游区拥有国内罕见的高山生态花卉园区,尤其以涪陵大木乡境内的“大木花谷、林下花园、岩上花园”构成的三大主题花卉园区为核心,形成了西部地区乃至国内高山花卉主题公园的领路者
其中大木花谷形成以花卉种植为基础,以婚庆、花卉加工等关联产业为延伸,打造集花卉观光、主题度假、婚庆会展、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度假区
(四)旅游景观道路贯穿旅游区
武陵山花园环道全长48公里,以旅游区交通干线两侧山体为依托,通过种植各类观赏性花乔木、花灌木为主,植被覆盖20万平方,形成特有的岩上花卉景观,有效串联了武陵山大裂谷、森林公园和大木花谷,成为大仙女山旅游环线中最亮色的旅游景观道路
(五)民俗文化积淀深厚
武陵山旅游区作为千年枳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拥有金山寺、角邦古寨等历史遗址,目前初步开发建设卓有成效
围绕枳巴文化为主题打造“动感娱乐、民俗体验、宗教朝圣”的高山体验度假区也将登场
三、武陵山旅游区提档建设策略
(一)景区提档升级,差异互补
旅游区提升除了集全域发展之力,也离不开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
当前武陵山大裂谷亟待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木花谷和森林公园也在积极进行4A级景区创建
同时林下花园着力升级改造,金山寺、角邦古寨正在进行重点规划通过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引领武陵山旅游区的整体升级各核心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互补
开发多元化的花卉旅游、生态休闲、高山体验和民俗旅游等产品,充分打造旅游区全产业链模式
(二)塑造核心文化品牌
通过开设网站论坛、设计宣传标语和参加旅游产业博览会,加强旅游品牌宣传
围绕“大隐武陵,乐享天地”总体形象定位,打造“高山深处藏身、密林深处静思、百花深处忘忧、净界深处呼吸、人文深处回归”的武陵生活新方式,塑造“离尘不离城”品牌形象
同时大力推动“1+1+8”旅游区文化创建的步伐,即制定1个旅游文化战略发展规划,搭建1个旅游文化研究平台,逐步推出旅游解说、民间故事、音乐艺术、文学作品及舞台实景剧等8个旅游文化作品
(三)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入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首创、积极吸引民资、示范项目领路
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成2个容纳200人以上特色乡村酒店、1个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今年1-6月,武陵山旅游区新发展农家乐及乡村酒店51户,累计达到285户
半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环比上升21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 245.5万元,环比上升98.6%
近两年旅游区因旅游开发吸引2 000多名村民回乡建设
(四)度假区配套设施提升
首先,完善旅游区游客中心配套服务功能
其次,完善旅游区内外的道路系统网,组织开通涪陵区内外旅游循环专线;建立和运营智慧旅游系统、完善标志标牌、导览图和服务指南;申报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项目、举办旅游标准化培训班,提升景区、农家乐、相关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对区内如金融服务、通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