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前言
  绩效工资主要是指与员工工作绩效和评估相挂钩的工资


绩效工资的评定主要以职工工作的岗位为基础,并根据岗位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技术含量来确定岗位的等级,并根据职工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大小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制度将劳动制度、工资制度与人事制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体现出贡献与收益成比例的原则,有利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

一、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及构成
  随着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也在不断的规范中

岗位绩效工资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以及特殊岗位津贴组成


  岗位工资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岗位而确定的工资

岗位工资能够体现出职工所聘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不同的岗位所对应的工资标准是不同的,员工按照所从事的岗位来执行相关的工资标准

薪级工资主要是按照工作人员的工作变现、工作资历以及其他因素等来确定的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的是工作人员的工作资历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后工作人员工资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绩效工资体现的是员工的贡献和成绩,绩效工资主要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组成

特殊岗位津贴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发放的

国家一般对于特殊岗位津贴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项目以及实施范围等

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岗位与工资不匹配的情况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着岗位设置和岗位工资不匹配的状况,没有真正的做到因事设岗,甚至一些单位存在因人设岗、因薪设岗的状况,岗位工资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事业单位设置岗位工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岗位与工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整机制

因此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进一步进行岗位设置存在很大的困难,也为工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了阻碍

(二)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使得岗位工资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从事业单位工资绩效评估的实践中看出,目前虽然很多事业单位都制定了绩效工资的评价方案以及标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绩效评价工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考核形式主观化、随意化的情况非常普遍,绩效考核难以发挥作用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指标往往都是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的设置方面比较简单,导致绩效评价的结果比较粗放,难以为岗位绩效工资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比较松懈,绩效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很强,导致绩效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不足
  虽然绩效工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不足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标准仍然没有达到市场同级人员的薪酬水平,使得事业单位的绩效工作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三、做好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工作的对策
(一)更加科学的进行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做好岗位绩效工资的前提是要对于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状况,对于自身的单位性质、单位服务职能、单位职责以及其他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设置,确保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事业单位还要将岗位设置与工资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使得岗位工资标准能够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薪随岗变,才能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到实处

(二)创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的重要保证

事业单位的员工工作绩效会受到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绩效工资考核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对于激励、环境、能力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既要考虑定量标准,也要考虑定性标准

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评价标准,能够为员工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其充分发挥岗位职能

  (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工资绩效考核机制比较单一,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考核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员工的工作结果,使得考核标准缺乏公正性

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责任、权利与利益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尽量制定相对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要将考核与员工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尽量的细化岗位职能和员工职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