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思想对“斋姑娘”习俗的影响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引子
  “斋姑娘”是生活在云南丽江永胜县北片农村的汉族女子,她们“终身不嫁,安于独身,吃斋信佛”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民俗文化

从生活起居、吃食禁忌、穿着打扮、吃斋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

在生活方面,“斋姑娘”年轻时和父母一起生活,年纪大了,和哥哥、嫂嫂或弟弟、弟媳一起过日子,晚年生活主要依靠自己或者家族、侄儿、侄女赡养

关于吃斋则有两层意思:一是专门指饮食,只吃素二是指对性的忌讳,终身不结婚

“斋姑娘”在穿着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颜色以黑蓝这样的素色为主

而最为关键的便是“收头”仪式,一旦女子要做“斋姑娘”,除了立誓,学习经书以外,还要举行“收头”仪式

“斋姑娘”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请佛家、道家、儒家和年纪稍长的“斋姑娘”到家里

佛家念经超度,道家吹拉弹唱,儒家释经,年长的“斋姑娘”帮忙梳发,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

可以说“收头”仪式是“斋姑娘”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二.佛儒道思想对“斋姑娘”习俗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印度,弘大于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进程,从思想上看,这一过程有两种趋向:一是心性化倾向,一种是重世间的倾向,分别以禅宗和近世“人间佛教”为其极致

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以儒家为主流的背景,佛教要想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必须与儒家重世俗、重人伦的传统进行协调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佛教徒对印度佛教的经典进行了选择性的翻译,还作了删改、比附、衍生、补益

而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家、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其中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而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这两点在“斋姑娘”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们留在家里确实尽到了孝养父母,扶持兄弟的责任

就儒释道三者关系而言,宋代就有“儒家治世,道教治身,佛教治心”之说,明代则有“不知儒无以人世,不知道无以忘世,不知佛无以出世”之论,宋明以来在大众教化上还出现了三者合流的重大转向


    到了明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朝代

首先,从社会形态变迁上讲,它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满清外力的进入,它极有可能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末代

其次,从思想史上看,自阳明心学产生后,传统儒学的各种形态已经充分展现,清代的儒学思想实已不能超出传统范围

同时,明代也是一个在政治、社会等方面充满了各种矛盾现象的朝代

但明代却是历史上佛教最为民间化的时代,明代儒佛交涉的特殊性无疑又是这一特定的时代产物

①永胜的汉族是明代以后迁移过来的,自然在文化方面要受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影响

“斋姑娘”的“收头”仪式便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最佳体现

“斋姑娘”在收头时佛家为其念经超度,道家吹拉弹唱,儒家释经,在“收头”的过程中最常讲的便是观音经

据当地“斋姑娘”介绍:观音原本是普通人家的女儿

她长大后便不愿嫁人,立誓一辈子要吃斋修佛,期间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但不管家人怎么反对,都无法动摇观音吃斋修佛的决心,观音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后被仙人接走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留“斋姑娘”这一习俗是受佛儒道思想影响的

首先,佛教成了“斋姑娘”信仰的一个根基明代是历史上佛教最为民间化的时代

老百姓认为家里有个修佛的人,家业便能兴旺,而对于“斋姑娘”来说,信佛成了她内心的归宿

当看到其他女子有着自己的丈夫、女儿的时候,信仰变成了她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

她需要用佛教的思想来调和内心的矛盾,以求达到内心的平和其次,儒家细想教育女性必须要孝悌

对于“斋姑娘”来说,当家庭需要你,父母需要你的时候,她们便不得不舍去女子本该有的婚姻、家庭、儿女,去完成自己的孝道,父母的心愿

虽然,留下来做“斋姑娘”是要征得她们的同意的,但在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这种选择变成了一种被动的选择

最后,道家的道和德是信仰的基本核心,一旦立誓成为“斋姑娘”,她们就必须得遵守“斋姑娘”应该遵守的一切准则

她们和尼姑、修女有很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