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村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村落,是新昌县唯一一个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村落,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宿正遭受着破坏,现代化影响较为严重
同时在文化的碰撞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不断摩擦交融,习俗文化趋同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战略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管理理论对打造别具一格、长期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加快了游客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外婆坑村以其鲜明的民俗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原始气息,满足了消费者对旅游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发展外婆坑村民俗旅游,在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护了外婆坑村的民俗文化、历史古迹,使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因此,民俗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对其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一、民俗旅游概述
(一)民俗旅游
所谓“民俗”又叫民风或习俗,是民间风俗习惯的简称,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它产于民间,传于社会,它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民俗作为作为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
在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悄然兴起,但相关民俗旅游还未有确切的定义
李娜(2013)认为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行程,是以观察、感受、参与、体验异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杨娟海、韩超(2014)认为民俗旅游首先应当时一种文化旅游,它是游客将异地民俗文化作为主要观赏对象和消费内容的一种旅游经济现象
王月(2014)提出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民俗旅游旨在保护区域文化多样性及文化生态平衡为准则,通过与参、体验等方式在满足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特色,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综观上述,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民俗旅游是指游客离开常住地基于民族文化或区域特色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是以保护自然和生态资源为宗旨,以基本的旅游服务设施为条件的,一种以游客参与和相结合的,通过对特定区域或民俗事项的了解,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和放松心情为目的的旅游
(二)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它包括很多种类型,如宗教信仰、地方语言、服装特色、饮食等等
在当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一旦离开他的常住地就会感受到另一番文化环境
旅游也是就民俗旅游,旅游都是与当地一定的文化相结合,没有一种旅游行为是能脱离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的
旅游与民俗关系密切,旅游使得民俗文化更好的记录、保存;而民俗又丰富了旅游,满足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求新求异,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外婆坑村发展现状
新昌县外婆坑村地处浙江省新昌县西南部,位于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和澄潭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距离新昌县城 42 公里
地处穿岩十九峰景区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边
沿途穿岩十九峰、火山遗迹奇观、月亮湾、小九寨、丹霞壑壁,景点众多,风景优美
外婆坑村建村310多年,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为501人,其中少数民族妇女30人,分别为白族、苗族、傣族等11个少数民族
2012年11月新昌县外婆坑成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
三、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外婆坑村的调查发现,外婆坑村的旅游发展并不理想
民俗旅游发展缺乏科学管理,民俗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旅游与文化结合不深,尚处于浅层次的开发
外婆坑民俗旅游发展尚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外婆坑村民俗旅游发展缺少旅游专业人才的指导
外婆坑村发展至今,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修建了一条通往县城的路,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全村的卫生情况,为该村民俗旅游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是目前该村参与旅游经营和从业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由于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民俗旅游发展相关理念和理论,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都亟待提高
(二)外婆坑村民俗旅游发展缺少科学的旅游制度
外婆坑村至今没有一套科学的旅游管理制度,对民俗旅游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出现多个项目开发没有一个接洽点的现象
由于缺少相应的旅游规章制度对村民进行法律约束,很多村民对住房进行现代化建造,破坏了整体民俗旅游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