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州发展生态健身休闲旅游的优势(Strengths)
(一)区位优势明显
郑州地处中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有山河之利
京广、陇海两大交通枢纽在郑州交汇;全国独一无二的米字形高铁架构(郑西、京广高铁已经投入运营,郑徐高铁已经投入建设,郑合、郑万、郑济高铁正在进行前期规划)已获国家批准,四通八达的各级公路网络加上日渐便捷的城际轨道交通,郑州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客货运迅速集散的交通圈的核心
(二)气候宜人
郑州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14~14.3℃之间,年均降水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其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水热条件结合较好,适于营建适宜的生态环境,开展各类健身休闲活动具有较好的条件
(三)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1、森林覆盖率较高
森林是城市之肺
2006年郑州市将森林生态城、生态水系和黄河湿地建设纳入跨越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成立了生态工程建设指挥部,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近十年来,相继实施了黄河防浪林、退耕还林、风沙源生态治理、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通道绿化、森林生态城、林业生态市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346.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3.81%,郑州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绿化博览会,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中三项最高荣誉——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化博览会、国家森林城市,两项名归郑州
2、生态水系建设效果显著
水是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郑州市自2006年启动生态水系建设以来,相继完成了贾鲁河上游、索须河、潮河治理工程;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郑开大道防洪应急工程等,先后治理河道9条(段),治理河道总长达108公里
“六纵六横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三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防洪、供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功能的综合利用
2007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的郑州生态水系规划总体思路是“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体系、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相互沟通的城市河湖水系,打造出色靓丽的郑州水环境,实现“水通水清、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
该规划选取面积达1010平方公里的区域以及全市的10条河流、12座水库、3个湖泊(西流湖、龙湖、龙子湖)为工程重点建设水景郑州
2013年2月,郑州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2014年5月23日,经郑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美丽郑州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用5到7年时间,把郑州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城市
郑州已经初步形成森林围城、城在森林,清水绕城、穿城而过的绿色生态城市新景观新面貌
3、黄河湿地保护初见成果
郑州市黄河湿地西起巩义市康店镇,东到中牟县东狼城岗镇,全长158.5公里,总面积57万亩(含公园20385亩)
全市黄河湿地水域面积广阔,淡水资源丰富,是郑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和区域小气候调节区、我国中部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区域之一、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科研教育资源
2007年以来,郑州市财政累计投入湿地保护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保护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启动了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对17块原生态湿地和7块候鸟栖息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实施了树标定界工程,共树立界桩365个、界碑25个、警示标牌60个、大型宣传标示牌4个,购置移动式监测站3座,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4、污染源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郑州对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污染源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大
一是扎实推进污染减排,二是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三是不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四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这些带有强烈可执行性的措施稳步推进对郑州污染问题起到了很大抑制作用
5、生态廊道、生态廊带、生态区初具规模
按照修改后的《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2003—2013年)》草案,郑州形成了一核(森林生态城)、二轴(中原路—金水路—郑开大道、中州大道—机场高速)、三环(依托四环快速路、绕城高速公路和大外环建设生态廊道体系)、四带(南水北调干渠、黄河滨河大道(S314)、郑登快速通道、贾鲁河水系等四条辐射状生态景观防护林带)、五园(新郑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