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氏、神农氏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一带,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3年的建城史
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西北部的旅游胜地之一
“十二五”以来,天水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益完善的交通环境,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知名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据统计,2013年,天水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支撑天水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天水旅游业现状及面临困境
(一)发展势头强劲,但市场作用不明显
以天水2009年和2013年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和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国民经济总量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作为测度指标进行比较:
2009年,天水全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同比增长36.2%;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43.9%;生产总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11.0亿元,同比增长12.8%;旅游收入占到天水生产总值的7.5%,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65%
2013年,天水旅游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同比增长28.14%;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9.26%;生产总值480亿元,同比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5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占到天水生产总值的15.68%,占到第三产业增加值39.12%
结果显示:天水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2013年分别是2009年的2.5倍和3.8倍;旅游收入占天水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倍
并且天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近3年同比增长在30%以上
说明旅游业已成天水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发展势头强劲
天水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经济效益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是市场作用的主动发挥,而是因为近年来旅游需求呈“喷井式”增长,以此带动了天水旅游业的被动发展;并且,与周边旅游资源赋存相当的市县比较来看,天水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市场作用没有发挥,还停留在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的层面上
(二)联动机制初步建立,仅局限于内部联动
2012年初,天水市政府分别与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三城联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签订了目标责任管理书,要求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积极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促进旅游发展的合力机制,对天水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宣传报道、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交通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保障了天水区域内的旅游产业有序发展
天水旅游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形成了市级层面整体推动、市县协调发展旅游关联行业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但是,要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必须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溶的区域旅游联动合作机制,才能正真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
(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薄弱
近年来,天水市政府围绕景区建设,依托城镇、核心景区、辐射景区(点)之间加快了二级以上标准公路建设,增开了9条旅游交通班线,确保了旅游交通的可达性
加强了景区内游道、服务标识、休息设施、环卫设施建设;加强了停车场、旅游餐饮街、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医疗卫生、污水处理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并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2013年,新评四星级饭店2家,新增旅行社3家、旅行社分公司6家,天水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旺盛的旅游需求与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的矛盾有所缓解
根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12月30日发布的《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旅游行政服务等内容
虽然天水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有多改善,但是,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旅游行政服务等服务体系非常薄弱,进而限制了天水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旅游资源丰富,但体验旅游产品匮乏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富集,各类景点达228处,平均每6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景点,远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级及全省平均1250平方公里一个景点的平均数[1]
这些景点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更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