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 我国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公允价值,并且在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许多具体准则都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成为我国新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突破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依据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因其能及时、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而也就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成为当今国际上主流的会计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
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
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
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
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
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二、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相关性、公允性、配比性、有用性、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可靠性、可比性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在应用公允价值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任何商品或要求权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而且交易时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价格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企业之间的非货币交易不规范,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
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二)、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同一交易在不同的时间发生,其价格的公允性可能不同,同一交易即使在同一时间发生,但由于交易地点不同,其价格的公允性也会不同
由于公允价值获取上的难度和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人员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而且还应是估价师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约有1200万人,80%左右的从业人员处于基础会计阶段,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化还有较大的差距,会计人员整体的执业能力较低,很难正确理解、计量和运用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如何计量,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却显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结果会计人员更多的是运用主观随意性计量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由此得到的财务数据变得既不相关又不公允,更不可靠,极大地影响了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