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一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对于建筑施工材料质量把关的手段仍较传统落后,主要靠施工管理者用肉眼对建筑材料的外观进行观察,以判断建筑材质的好坏,或者仅审阅一下建材试验资料,建材内在结构、质地到底如何几乎无人关注
这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施工材料把关的疏松状态,往往造成建筑施工质量低下的恶果,必须引起涉及建筑施工各个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 影响常用建材质量因素分析 从建筑工程施工实践中笔者感到,影响建筑材料质量的因素不胜枚举,归纳起来大致应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场材料把关不严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利益的驱动,不走正规的材料供货渠道,所进建材无品牌,无标识,不进行认真的自检、专检,更不允许质监单位,设计单位介入检查,建筑材料质量把关处于无控状态
(二) 质检措施不到位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认为只要能从正规渠道购进建材,建材生产的厂家、型号、规格等标注齐全,建材的质量就应该没有问题,就不对进厂材料进行质检,或只进行一些抽样检查,且不遵循抽检批量的相关规定,抽检范围、样本小,达不到检测的目标,致使造成漏检,给建筑施工材料质量带来隐患
(三)使用不合格材料
一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对施工用建材进行及时检测,使用过期建材或工艺处理不合格的建材
(四)材料保管不善
一些建筑施工工地,不能正确地组织好各种材料的进场管理,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混合堆放,不设立材料标识,不具备防雨防水设施,致使水泥受潮变质,钢筋锈蚀,由于不规范管理,造成建材性能下降,影响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严格检测内容提高检测频率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材品种较多,各工程施工单位应根据所承担的工程项目实际,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所使用的工程建筑材料,通过专门的检测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对材料品质的及时检测
(一) 检测内容和批量的确定 从事建筑材料检测的机构和人员,应遵循检测工作规范,认真履行监测工作职责,确保将建材检测的内容、批次、数量执行到位
如,水泥的质量检测,应将同一厂家、同一标号、同一生产时间、同一出厂编号的,总量不超过200L设为一个监测批
钢筋按同一牌号、炉号、规格,同一进场时间和交货状态,每60L射为一个检测批,少于60L也可设为一个检测批;用于墙体使用的混凝土和其它材质的小型空心砌块,根据同一生产工艺,相同强度和外观,每10000块设为一个检测批,不足10000块也按一个检测批确定;碎石、卵石、砂料按同一产地、规格、进场时间,每300-400m3设为一个检测批
(二) 检测目标和方法的确定 若想通过检测达到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把关的目的,确定好检材的具体检测目表十分重要
例如,检测配置混凝土用的水泥,应着重对其强度、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进行试验
建筑用钢质材料应做拉伸试验
建材检侧中实验方法的确定应科学合理,试材要具代表性,避免出现取样部位和方法的偏差
(三) 检测试验环境的控制 温、湿度对建材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若想去的科学的监测试验结果,材料检测试验过程中,应努力创造适合于材料检测要求的外部环境,严格控制好检测试验室的温、湿度指标
例如,拉伸试验对环境温度反映比较敏感,控温应在23℃左右;水泥胶砂试体的成型环境,相对温度应在20℃正负2℃,相对湿度应大于50%,试体的水中温度应在20℃正负2℃,养护温度应在20℃正负1℃
(四)加大检材试验的覆盖率 建材检测的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检验水平的重要因素,检测工作中材料的取样要充分合理,材料试样数量应足够,选材应具有代表性
材料检测取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抽样检验,二是全部检验
随机抽样检查,适用于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质量鉴定,全检验的对象应为贵重材料、重要工程部位的材料、进口材料及设备等
三、建立完善建材质量监控机制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质量管理监控的重要环节
管好了建筑材料质量,建筑成品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一)以建材法规条文为准绳,认准合格材料
国家对大部分建材的采购和使用都有文件规定,建筑施工单位采购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砂石、砌墙材料、石材等都应遵循相关规定,严格审核其生产合格资料,实地考察其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销售业绩、产品质量认证、售后反映等情况,确保使用建材品质优良
(二)强调相关部门的责任,实行质量责任追究
要建立起严密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体系,建材供应部门、施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