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区域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受到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差异以及就业学生的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1]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区域内大城市及学校所在地集中[2]

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

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偏好于经济发达区域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城市环境、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另外,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或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二)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就业的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会展
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3],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

因此,在旅游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因素

家人的就业观念、父母亲或亲戚的现就业城市、家庭现有负担等家庭环境因素将影响学生选择去沿海还是内地、省会还是回家乡就业

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其父母更希望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能在自己身边或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因此,不愿回家乡工作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择业动机、自身性格等也是其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

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视为择业的主要标准

同时对事业的追求是当代大学生流向大城市的主要动力之一[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会在毕业后将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区域

二.就业区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专业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逐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对此,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了分类,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6]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区域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现阶段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就业区域之间存在“就业鸿沟”,已有课程体系中关于就业区域的课程较少,学生对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方言等知识的欠缺将严重限制甚至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区域的综合就业能力,同时,也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了解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的优秀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将促进区域内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业以及会展、娱乐、地产、节庆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他们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

因此,充分利用旅游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以就业区域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极大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调查
为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特征,我们于2012年8月至10月对衡阳师范学院2011和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填写其从大学毕业至今所选择过的就业城市

我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分发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呈现以下特征:
(一)主要就业区域为珠三角与长株潭衡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就业区域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占34.7%)与长株潭衡地区(占28.5%),两个区域合计比率高达63.2%

排在第三的就业区域是长三角地区(占17.3%),而到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