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旅游资源评价是对某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判的过程[1],旅游资源的科学定量评价,是旅游开发的根本性基础,对区域旅游业开发成败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从定性分解到定量分析,再到定量综合的决策方法[2],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匹兹堡大学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它是一种多目标(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具有对不同指标进行有序地、系统地比较和评价,适用于在多目标决策中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和数据,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决策分析中

针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数据资料不全、基础工作薄弱的的状况,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1.评价层次划分
评价的总体目标是对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给予一定的科学定量评价,如果进行科学评价,就要对青藏高原每一处旅游资源赋予一定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结合前人研究的结成果[3-4],本文根据青藏高原的实际将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层次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4层(图1),顶层为总目标层,实现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本文称之为A层);第二层为综合评价层,分别评价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资源价值、景点状况和环境条件(本文称为B层);第三层项目评价层,主要评价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知名度、景点组合、环境容量、适游期、舒适度9个指标(本文称之为C层);底层为因子评价层,主要评价支撑第三层指标的具体因子,如愉悦度、奇特度、完整度、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娱乐休闲、生态价值、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知名度、主副性、互补性、环境容量、适游期、舒适度等,其中生态价值、知名度、环境容量、适游期、舒适度为第三层指标,由于支撑因子确定相对困难,故在底层设计中仍沿用第三层指标(以上本文统称为D层)

2.评价因子权重值的确定
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评价层次划分和指标建立后,如果要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价,那么就要对评价因子进行权重

层次分析法一般用1~9分的分类等级表示某一指标比另一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5],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相对较重要,5表示相对重要,7表示相对非常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2、4、6、8的相对重要性介于以上相应的相对重要性等级之间,以上分级数字有利于被调查者对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但该数字只能表明某一指标的重要性,而不代表数学上的比例关系

为了确定青藏高原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向有关专家、学者发放出问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原始有效数据加以整理

根据调查结果列出各因子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表1)

表1 因子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

 

X1

X2

X3

……

Xn

X1

X11

X12

X13

……

X1n

X2

X21

X22

X23

……

X2n

X3

X31

X32

X33

……

X3n

……

……

……

……

……

……

Xn

Xn1

Xn2

Xn3

……

Xnn

得到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标定矩阵之后,依据下式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Ti :

其中: n为评价因子数目,Xik ( i = 1 ,2 , …, n ; k = 1 ,2,…, n ) 为第i个因子与第k个因子相对重要性比较而获得的标定值

再根据下式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Qi:

经过一致性检验表明,所得结果可以接受上述判断矩阵检验,从而得出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各因子的位次(表2)

表2  青藏高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值
 

总目标层

综合评价层

权重

排序

项目评价层

权重

排序

因子评价层

权重

青藏
高原
旅游
资源
定量
评价

B1资源价值

0.66

1

C1观赏价值

0.29

1

D1愉悦度

0.15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