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文学这件事,本身就是个不太大众的东西,也从来没有真正大众

Frank笔名由来—《Frank》同名电影 坚持老派文风的新闻系学生,我想写不速朽的文学 第一次看到 Frank 的文章是在去年,即使是放在一众有意思的年轻人里,即使他今年才满二十岁,在我看来,他也非常“特别”,从他的喜好中就能看出这种不同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老舍、鲁迅、卡尔维诺、马尔克斯,写作上受到民国那群作家影响比较大,风格上偏传统


”如果一定要给自己“贴”风格标签, Frank 说:“有位读者总喜欢叫我成语大王,老派、内敛、文人气、严肃、反鸡汤、反反智主义、反民粹,这些都是我吧


” 关注的公众号都是粉丝不多的严肃文学和历史类,相比较于公众号还是更喜欢看书,生活中不太喜欢说话,习惯把写作当做和别人交流的方式


Frank 的这些喜好,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名来自中山大学的新闻专业的学生


“我想写不那么速朽的东西

” 谈到文学启蒙, Frank 提到小时候语文老师讲解的古诗词和古文


“对于文字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观感,不同的美学观决定了对于文字的欣赏水平


中国的传统文学本身偏向于含蓄内敛,和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空”和“收”保持一致,润物细无声般培养和锻炼着我对文字的敏感性和欣赏水平


”许多同龄的读者会一直催 Frank 开“假期书单”,他也一直推崇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的学习


“比起平台的规模或者说稿费,我觉得给予写作者的自由度更重要


”领读 App 坚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旨在提供一个受市场影响但绝不受市场控制的自媒体人原创平台,让各种文学类型、风格的优秀作品都有被大众看到的机会


不喜情感外露,写作是等待有缘人的过程,被人喜欢和记住没那么重要 “初中的时候看青春疼痛的小说比较多,写的东西大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


” Frank 坦然承认自己也有过和现在不同的文风阶段

“高中荷尔蒙过剩,喜欢写些议论时事的东西,常有指点江山的错觉


大学以后,慢慢回归写作本身,试着把故事讲好,也更偏好在文章里把情感藏起来,不太外露


”随着年龄增长, Frank 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风格从华丽走向朴实,不说大白话,不做无病呻吟,言之有物

情感从外放转向内蓄,情绪不用大喊大叫让别人知道,有缘人会从文章中体会的到


” 大三学生,有着多篇阅读超过十万的文章,也收获了许多希望与他交流的读者和朋友


但是 Frank 坦诚自己没想过成为作家或是自由撰稿人,因为这样会少一些限制,可以单纯出于对文学的喜爱和探索,把写作坚持下去,并有时间和精力不断追求提升与进步


“我总笑说现在的市场是 ‘ 一碗鸡汤永流传 ‘ ,无论是正面的鸡汤,还是负面的充满戾气的吐槽,越浅显易懂越容易受追捧


” 如果为迎合市场而调整自己的写作,可能会收获一时的效果,但对作者本身长久的发展不利


在认可自己的平台上写想写的东西,获得想看的读者,就是 Frank 坚持本我的行动


最坏不过自己写自己看,一条路走到黑 谈到《最坏不过一条路走到黑》的创作背景,是因为“家人认为写作不算正经事”,但是 Frank 并不意外他人的这种想法


“写作本身就是件孤独又不容易的事”, Frank 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要写出点像样的东西要经过长期的阅读和写作锻炼”


诚然,如他所言, 靠天赋写作的人很少,“领读”希望帮助更多努力和有梦想的人,在这条很难的路上,走远一点,再走远一点


“可能因为这个社会都在推销成功学,鼓励年轻人多赚钱、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


像写作、画画、阅读这些没有明显回报的爱好还是挺难坚持下来的,可能我碰巧写出了一批不愿意变得那么浮躁的人的心声吧


” Frank 表示,立志于文学、忠实写作的人不应该以成为现阶段的“网红”为目标


“如果一个写作者停留在写鸡汤和段子上,那当个网红还挺容易的,如果想在文学上有所突破,够的上被认可的作家而不是自封的话,挺难的


因为一本拿的出手的著作写出来是个挺漫长的事,陈忠实一辈子写了一本白鹿原,写了十年


放到现在,十年,早就被忘了

” 过去大家爱下定义、贴标签,总希望用一种现象和词语来概括 90 后、 00 后,他们或许年纪尚小,经历过少,然而他们也是对时代变化和发展反应最快、最息息相关的一代


看着“领读”里像 Frank 这样一类年轻作者的思考和坚持,总觉得,我们的未来,并不会像大人们担心的那么坏


加入领读,你还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人

本文摘选自领读app,更多原创请扫描二维码阅读,现在输入邀请码WZPXGL还送5元现金! PS:关注领读公众号,更多原创好文,等你来观赏! 领读(lingdu_APP) 长按二维码 关注领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