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 (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豆瓣作者: Elbereth 比较文学四个字,两部分,一为比较,二为文学,其实严格说来都不是这个专业的本质,而确实都是这个专业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先说比较

和我一样喜欢看杨绛先生写钱钟书先生的或许记得他那句小时候有同学造句“狗比狗大,狗比狗小”的典故


我敢肯定这绝对又是钱老在不着痕迹地损人……嘛,损当时某些张口闭口比较文学的人吧…… 事实上,我们真的不是搞什么“中西文化比较”这种大得吓人(话说我P大还真有这门本科生通选课,千万别上当去选,很坑爹……)的题目的,这题目弄套丛书都嫌题目太大


并,其实这种划分方法是相当武断的,“西方”,能给个定义先不? 当然,律诗、俳句和十四行诗的比较也是很诡异的提法,怎么说呢……涉及文体的比较终归有点别扭且没有很强对比合法性的感觉


所以真正牵涉到文化间比较的话,也会把话题一步一步缩小到,比方说我一个师兄做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英国浪漫主义田园诗的比较这种相对较细的问题


当然这种比较文学课题事实上其实有点不是特别时兴了? 还有一种比较是文艺理论上的


当然鉴于中国没有太多像西方那样成系统体系的文艺理论,拼命折腾《文心雕龙》的事情我也是听说过的…… 那末


究竟时兴的比较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比较未必非要是真的把两个东西拎出来比大小量身高


所谓“比较”做得更多的课题其实是跨界研究,就是说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传递路径和方式,理论的跨语际实践(借用刘禾教授的词),文学和文化作品在异域的接受方式,文化混杂和交流状况下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等等


比方说吧,我一个师姐的题目是意大利战后电影中的好莱坞影响问题


另一个师姐的题目是日占伪满洲国的文学(其实我不清楚她具体的题目,但大概是这么回事)


就是说,纯民族文学以外的东西,都可能在我们的研究领域之内

当然啦,很多问题在纯语言文学系也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比较文学系的特点(或说优势?)就在于我们真的起码要求会说四门语言,要求精通两种以上的文学传统,并且我们对文艺理论要求极高,所以至少表面上,我们不是只懂一种语言一种文学传统的


而且虽然英语系也非常注重理论,但是至少东亚系等美国的外语系对理论的要求没有太高,我曾经和东亚系的同学一起上过日本文学的课,他们对我课堂讨论时嘴里老蹦本雅明巴赫金萨义德之类的东西表示侧目,说你果然是比较文学的人……身为一只纯的理论废柴,我表示囧翻了…… 至于比较文学为什么如此注重理论,我一会儿说,先说“文学”


其实,调查一下全美国,估计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学的电影和媒体研究项目是挂在比较文学系之下的


我的课题,即中国因特网上受日本和西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宅腐文化,常有人疑问:你真不是人类学系的?这是文学题目吗? 这真的是比较文学系非常常见类型的题目


和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文学经典之类的东西根本不沾边

且不说上世纪最后两个十年里人文社科学科整体的“turn to culture”(向文化转型)导致所有学科之间的界限都开始模糊化,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高度跨学科的


真的,文字、媒体、影象、文化生活之间的界限真没有那么明显,而现在的文艺理论也是各种到处可以应用的


其实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最大的三个源头:马克思(经济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索绪尔(语言学)归根结底开始的时候都不是文学的范畴之内,但是他们在解释文学界现象的时候非常合用,而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于turn to culture,解释一下,就是所有人文社科学科都开始热衷起讨论文化问题,包括文学、历史、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等等


例子能举出一大排

当然文艺理论里有一个门派叫做文化研究学派,这个学派以搞小规模文化现象研究(我是想说localized,有更合适的翻译请敲打我),尤其在我这行是以读者(接受者)对权威话语权威文本的接受和反抗行为的研究而著称


门派里最早最出名的是英国伯明翰学派,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下面的一支


所以,嘛,文学系里搞文化太正常了嘛
破题解题结束,最后还是得把“比较文学”四个字合起来说一说
本科时候学比较文学课程

说到比较文学的宏大理想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中立的适用于各种文化的理论范式,拒绝西方中心主义


当然纯中立什么的肯定不可能,但是西方中心主义,至少现在表面功夫是要做够,一定是要坚决反对的


虽然美国的比较文学系里懂英德法西语的人远远多于我这种中英日法型的,终归,这个宏大的理想还是有的


其实比较文学真的是一个趋势,也可以说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被迫反应策略


因为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研究纯的“民族文学”不啻天方夜谭,而所有民族文学都有个可疑的不单纯的起源


如何应对这种现状,如何认清这个世界文学文化的现象,这是我们的任务


当然,这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视角,以及牵涉到跨界研究分析的理论合法性问题,以及更多的缠杂不清的文化相关的政治经济哲学心理学问题,使得理论成了重中之重


而有时候比较文学的课题就可以简单到用一种其他文化的理论来研究评论另一种文化的例子


————————————————分隔线————————————————————— 首先,请同行们注意,这是40分钟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我的本意只是告诉大家我们做的不是什么十四行诗和律诗的区别,所以主要目的就是通俗易懂易沟通,必然不可能有reference或者详尽的历史分析和特别全面的学科现状介绍,要知道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之类的大部头书都出过好几本,我又不是搞理论的也不搞学科史这方面我可不敢自居行家……所以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缺漏……我也懒怠补上了,让我老板知道我不写论文写这个可不好…… 并,竟然有好几个三次元熟人认出了楼主真身……请低调,咱们别处说话orzzzzz 扔一个FAQ在这里吧~ Q:  2012-05-03 20:28:11 熟熟衰 ([kloz]) 看完觉得这科涉及面好大……研究中不会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么? A:  过度解读ms和哪个学科关系不大,我想说确实常有过度解读这种事情……但人文学科都这样,没办法


Q:  2012-05-03 21:41:24 失宠 (海伦的放逐) 这样说来的话,LZ,敢问巴赫金那一套的对话理论,包括复调啊,文本间性啊,对话性啊,狂欢节啊……是不是占有了比较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然后还得从语言学的界限开始过渡到符号学领域?加上一打的结构主义? A:  所有理论都在我们学科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巴赫金用得挺多的,结构主义也是


但是用什么理论是由课题决定的,不存在谁特别重要一说

C:  2012-05-04 01:03:50 歆索 (像一个名字一样好) 说到比较文学的宏大理想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中立的适用于各种文化的理论范式,拒绝西方中心主义


这个宏伟目标听上去就像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一样遥不可及 A:  我太同意了……这个学科内部其实欧洲中心主义还是相当严重的


我们做亚洲尤其是中国相关东西的时候心里认同感什么的可矛盾了…… Q:  2012-05-04 01:04:11 Dia (不错,很安神,再来一个) lz,对四门语言实在很感兴趣,要求的时间和水平是咋样的,你拿到成就了嘛…… A:  四门语言是一般美国的比较文学系PhD都要求的,但程度看学校怎么规定


我们这里是三门语言的熟练程度要到可以看大量原文文学作品和原文理论作品然后用英语上讨论班(所以是只要求阅读能力不要求听说写),第四门只要基本阅读能力,在语言课上坐两年就够了


C:  2012-05-04 03:35:53 花边 (不幸起源于不能承受孤独) 楼主啊 把 西方现代文论、文化研究、传播学/媒体理论的定义研究清楚了区分明白了再来写吧




至于你说的那些师姐师兄的例子,根本就是比较文学/文化社会学/媒体理论里头各个不同分支底下的,比较文学即使是个大筐,也是个分门别类了筐,也分法国美国不同的理论体系,分支研究各不相同,不好东说一例西说一例


A:  八好意思啊这位同学,这些分门别类我就本科三年级考本科的比较文学入门课时候搞清楚过,现在早就搞不清楚了,特别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我真不知道有人做研究前就把东西完全分门别类好了才做研究的诶


至少我们系,我只知道有时候课程会分成文学、理论和电影/媒体三个分支,而真正做题目没人先把自己扔哪个分支里再做的……哎哟我忽然身份认同危机了诶!我的题目究竟算是文化研究呢还是比较文学呢还是文化社会学呢还是新媒体研究呢还是啥?你这么分类不是让我们这种走边缘路线的人没活路么= = C:  2012-05-04 11:21:59 卡列宁的微笑 (女神决定做回女神!!!) 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各种杂混



且有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出发的带有浓郁的后殖民主义色彩(粗暴的说就是文化歧视)的学科




A:  这位童鞋,您的概括真是简洁有力我一定要放出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


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 世界文学 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外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是美国比较文学家亨利·雷马克在他的一篇著名的文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到的


尽管如此,人们对“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始终莫衷一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把“比较”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意思


于是,只要有人运用了比较方法的文学研究都被看成是比较文学,这样单纯从比较方法的运用上来理解比较文学实在是一中误解


其实,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比较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再来看亨利·雷马克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比较”并非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是一种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一个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再就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前一个意义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国家范围而进行的比较研究,后一个意义上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学科范围的比较研究


总之,这里的“比较”,是有前提的,它意味着在国界和学科上的跨越


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由此可见,在亨利·雷马克的论述中,“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举例: 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答辩论文题目 专  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论  文  题  目 盖格尔现象学审美价值论 Criticism of Moritz · Gaiger ’ s Aesthetic Value of Phenomenology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创造性解读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and Western Poetics —— The Study on the Creative Treasons in T 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ory of Stephen Owen 法侬后殖民理论研究 T he Studying of Pos t colonialism Theory about Frantz Fanon Mainland 对认知诗学世界理论的初步整合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of World Theories in Cognitive Poetics 叛逆与承担——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巴金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心理障碍分析 Rebel and Responsibily 论九叶诗人郑敏的诗学观 Study of Zheng Min’s Poetic Theory 回忆与构建—《五号屠场》中的创伤记忆与集体记忆 Retrospection and Construction:Traumatic Mem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 Slaughterhouse-Five 从唯美到耽美——对中日两国耽美文学现象的思考 From Aestheticism To Tanbism —— A Thought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Tanbi Literature 燕卜荪《含混七型》研究 A Study of William Empson’s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人生自由的追求者——《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象征主义 The Pursuer of Life Freedom ——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 V. S. 奈保尔《河湾》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意识 T he ambivalence of V.S.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 i n A Bend in the Rive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里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Study on the Chinese Images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约翰·费斯克后期文化理论研究 John Fiske ’ s Later Cultural Theory Research 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A Study of the “ Father ” Image in Philip Roth ’ s Works 叙述的张力:论托妮·莫里森新作《慈悲》的叙事技巧 Narrative Tension: on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oni Morrison ’ s latest novel A Mercy 教育与联结—《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霍华德庄园》文化传承主题比较研究 Education and Connection ——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Goethe’ s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and E.M. Forster ’ s Howards End 葛兰西与伯明翰学派 On Gramsci and Birmingham School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中记忆的社会框架 On the Social Frameworks of Memories in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 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 Mental Spaces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Texts Mainland 阐释的差异:宇文所安与郭绍虞《沧浪诗话》研究之比较 The Divergence s of Interpret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Stephen Owen’s and Guo Shaoyu’s Stud ies on Th’ang-lang’s Remarks on Poetry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荒原》 An Ecologist Reading of“The Waste Land” 论《七姐妹》的重生主题 On the Study of Rebirth of The Seven Sisters 信仰、永生、普爱—论华兹华斯诗歌的基督情怀 Faith, immortal and universal love —— On view of Christian belief in Wordworth’s poems 渔洋神韵诗学与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 Yuyang ’ s artistic spirit of poetics and Dufrenne’s phenomenology of aesthetics 原始主义的现代回归—论波德莱尔原始主义创作倾向 Primitivism ’ s Modern Return —— On Baudelaire’s Creation Trend of Primitivism 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 C onstruction and D estruction of O rientilism in t he J oy C lub 《从寂静到喧哗—王蒙小说语言初探》 From Silence To Noise —— An Exploration On Wang Meng’s Novel Language 《寂静的春天》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文学影响 Eco-Ethical Ideas and Literary Influence of Silent Spring 构建新的女性主体—多丽丝·莱辛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 Construct a New Female Self —— A Feminist Approach to Doris Lessing ’ s Works 从困境中超越—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身份转变 S urpass from the Difficult Position —— Analyzing the American – African Identity Change in the Song of Solomon 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以福克纳小说《去吧,摩西》为例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Stylistics —— An A 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Faulkner ’ s Go Down, Moses 萨克雷与帝国的扩张——“对位法”阅读《名利场》 W. M. Thackeray and Expans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 A Contr apuntal Reading to Vanity Fair 从征服到回归——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小说研究 Returning from Conquering: On Margaret Atwood ’ s Ecological Writ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