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书单」——一起手不释卷60年

信陵君有话说: 公众号「锐角」是我无意间搜索到关注,后来发现这里时不时推荐书单,但是这书单又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


以往我们所看过的书单仅仅分大类,也没有阅读体验,而这里的书单不仅有数目,同时增加了个人体验分享,更有意思的是分推荐与不推荐


我也相信,好的推荐会让人产生迫不及待去看一本书的冲动,而书单里《巨人的陨落》则让我产生向往


起来惭愧,「青灯有味」这个栏目设立那么久,而我没有好好的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我在尽力争取这个月写出来
我想找到一群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一起手不释卷 60 年

— 下面是本期书单: 我,一个人生活    推荐 By 吕涤生 来自于知乎相关回答合集,快速浏览,如题,一个人生活的可以看看


独居其实是开始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第一步
找一个爱好,投入时间完善;日复一日坚持

混圈子-圈子会是激励你练习与坚持的直接动力、圈子会带给你技术打磨提高的机会和更多资源


2.1 如何找到技能的圈子: – 关注你所学技能的专业论坛,一般会有交流群


– 关注网络上的同城活动,关注一些线下活动密集的地点,主动去搭话(音乐上来说,音乐节、live演出场地、琴行的告示,都是寻找圈子的好资源)


– 如果是在校学生,加入学校社团
– 学会有效地使用搜索引擎

2.2 如何融入技能的圈子: – 你得至少让一部分人待见你,技能的差距不是问题,但圈子是互相学习的,没有人有义务手把手地教你,这就是为什么把「练习」和「坚持」放在「混圈子」前面


如果没有人待见你,就自己继续练习

– 找到圈子的keyman,比如圈子里有话语权的人,线下活动的组织者,甚至特别活跃的人


– 去参加活动刷存在感

你也可以选择抱大腿,只是我没有这么做……圈子只是打磨技能的一个方式,而不是把技能作为混圈子的理由,不必本末倒置


如果可以,把技能练硬到成为圈子里叫得上号的人,甚至自己成为那个keyman,这需要时间


单身的我,在周末可以做的事情:专注于重要紧急的提升自己技能的事情(比如要出国,那么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学英语以及专业技术);罗列自己的爱好,pick one(选周边城市来个短途旅行;骑行;拿半天时间健身;探索城市未开辟之处;有些人可能喜欢烹饪、听音乐会等);拓宽人际(跟圈子里的人混;找旧友交流) 独身旅行


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具体套路网上很多
养一盆或一些植物
算是一种陪伴,而且见证植物茁壮成长的过程,一定也很有成就感

只要还没揭不开锅,就要学着理财! 了解自己的收支以确定储蓄目标,通常来说,储蓄金额可以定为到手月工资的20%左右,可以在10%~30%浮动


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用钱情况、所在城市消费水平自己来定


不用求多,最好是一个能保证稳定储蓄不破坏约定的金额

可以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明确地列出来: 固定费用、变动费用、特殊费用


「特别费用」(朋友结婚,自己生病这种突发事件用,这是为了不在紧急状况下总是动用储蓄这一块)


之后,便可以决定大概的储蓄金额

如果实施第一个月觉得比较拮据,可以之后进行调整,以能长期稳定地实施为原则


注:每个月有不定额的加班费导致月工资不一样的,建议刨除加班费这样的浮动工资再计算,以避免浮动收入突然降低导致某个月突然拮据的情况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推荐 By 曾丽辉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


全书分为四部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以及恩典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我的帮助比较大

关于自律: 如果说 Who Moved My Cheese? 是一本让人拥抱变化的书,这边书的第一部分分析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拥抱变化,如何拥抱变化以及为什么要放下过去的自己


这一部分也让我察觉了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官能症”,通过对这个病症的了解,,减轻了上一段感情的自责,让我从认为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对自己产生的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中走了出来


也明白了自己所经历的都是大部分人会经历的,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关于爱: 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什么是爱,我们为什么要爱

很赞同书中的观点,比如“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爱需要付出努力


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 ”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过去的自己犯下的种种错误,也会学习到该如何去爱一个人,应该以一种什么心态来开始一段感情,如何与他人相处,受益匪浅


看前面两部分花了近一个月,后面两部分只花了一晚上,就不做推荐了


最后,非常感谢群友推荐,此书对我来说治愈系达到五颗星

一个人的朝圣    推荐 By 庞欢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在酿酒厂工作的老人哈罗德,退休之后有一天收到一封信,写信的人是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奎妮,从信中哈罗德得知奎妮得了癌症,他从一个加油站女孩儿那儿得到信念,决定徒步去看奎妮,认为这可以帮助奎妮战胜癌症


哈罗德走了87天、627英里,最终看望了生命最后一刻的奎妮

这一路哈罗德经历了孤独,不断回忆人生、和自己对话、也倾听别人的故事,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有人说看这本书特别感动,我觉得这本书如其名主题也比较深刻吧,不过坦诚地讲,我的感触不太深刻,不太能和故事主人公产生共鸣


感觉我和故事主人公不是一类人,不太能理解他的感受

我觉得等到我到主人公的年纪,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了,回看自己的人生再去读这本书是不是感觉会很不一样呢


人生    推荐 By 韩雪 路遥的短篇小说,讲述高中毕业,在农村不得施展才华的高加林的爱情故事


与美丽的巧珍相恋,后因县城有学识的姑娘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抛弃了巧珍,最终因被举报回到农村


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年轻人想要极力摆脱农民的身份,但由于违背了做人原则最终受到了命运的谴责


抛开故事的情节,比较赞成作者的一个观点,为了虚荣抛弃生活的准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人的根应当是扎扎实实的


相比平凡的世界,人物刻画稍逊

启发每个人思维的数学小书    推荐 By 韩祝鹏 这本书出版于1942年,作者李伯夫妇都是美国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书的内容非常的“浅显”易懂,但包涵的数学思想却很的深刻
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经典数学、几何、代数和微积分

第二部分介绍了“新”的数学内容,如非欧几何、抽象代数和四维空间等


相对其它介绍数学思想的书而言,此书的行文风格显得有些“不那么专业”


书里的公式图表都很少,反而是有很多篇幅在念叨着民主、自由与特许、傲慢与偏见、人性、战争 现代艺术等等话题,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从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家抽象的哲学思考,如何映射到现实问题上


这本小书最早发行的“美国大兵版”,可以塞到口粮包里
很多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阅读

数学家用简洁的文字教导年轻人,用数学的思想,理性,审慎的面对复杂动荡的世界


在那个充满狂热与苦难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70多年后读来,那些思想显得并不过时,这印证了理性的思想可以超越当前的时代


美丽圣经    推荐 By 丁维悦 这本书是国际知名化妆品专家宝拉培冈所写


这本书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从基本护肤,如抗皱、除斑祛痘到生发,到美容手术再到彩妆,都有所涉及


可以说是一本美容相关的科普性读物

其实,里面很多知识在平时生活中零零碎碎也接触了不少,比如光老化是皮肤衰老的重要原因,二氧化钛与氧化锌作为防晒成分的一些特质,脱发的一些成因与治疗方法,各种除毛方法的利弊,还有对于各种美容手术采用的材料手法以及效果的简介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护肤品的选择上,以前买护肤品都是看品牌,看宣传,再看大家的评价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到,护肤品就像药一样,是得看成分的

无论是油性皮肤还是干性皮肤,肤质的不同只与产品的剂型有关,但是对于皮肤有益的成分对于任何肤质都是有帮助的


就拿我们保养皮肤的最重要的一步抗氧化来说,一瓶好的抗氧化乳液、精华,必须含有以下三类成分才能算是合格的: 第一是抗氧化物,如辅酶Q10,维生素A,大豆固醇等; 第二是与皮肤结构相同的物质,如神经酰胺、卵磷脂,透明质酸,氨基酸,甘油酯等,这是为了维持细胞结构上的完整


因为我们细胞氧化、受损,细胞间质也会受到同样的伤害,光是补充营养,不修复细胞,细胞是无法修复的


就像是皮肤缺水,就一直泡在水里去补水是一个道理

第三个是细胞沟通因子,通俗的理解这个作用于异常细胞(比如皮肤有炎症)让异常细胞像正常细胞一样行事(消炎等作用)


总得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比较泛的美容相关书籍,但是里面的却也写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护肤原理


推荐有护肤需求的都可以读一读翻一翻

杜月笙全传    推荐 By 常全梅 读一本书产生模糊的联想是我们读书的享受之一,读杜月笙传给我带来了很多联想和感慨,这正是人物传记本身的故事性所特有的魅力,加之作者文笔不错,所以里应外合之下给人很多启迪,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感想一:杜月笙身世坎坷,又生逢乱世,但是由于他个人深谙当今所谓的厚黑学,即人情交往,所以逐渐由一个帮派白相人混迹成了一位全上海闻名的人物,在他的发家史中,道德观念的下限为情义二字


感想二:从淤泥中爬出来的人物到最后总想洗白自己,“中国教父”杜月笙和美国教父一样,一生致力于洗白自己,体面是人的终极追求


感想三:虽然杜月笙作为草根发家的过程非常励志,但是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困于他的过去,出身是过去的很大一部分,而性格决定命运


感想四:蒋介石对杜月笙始终是利用关系,这种“无法正视”交情还是源于蒋的优越感


感想五:好人的界限究竟是什么,杜月笙帮过人也害过人,抗日战争时他是坚定的抗日者,同时他又是戴笠的拜把子兄弟,观君一生,我只能说他是个牛逼的人


机器学习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研究    嫌弃 By 李翛然 一本完全水到极致的书籍


讲量化投资居然没有实证分析、没有代码、没有数据对比,没有图表?!?!将大量的机器学习的理论推导放在一本实证类型的书籍当中,包裹着漂亮的机器学习、量化投资两大概念


实在是感觉徒有其表
书的作者是杨凌冰,上海交大的老师

实在想不出来她出这本书的意义何在?秀一下我国金融研究者的水平下限? 无人生还    推荐 By 孙倩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推理女王冠冕之作


十人上岛,逐一审判,死法光怪陆离竟分毫无差的符合童谣叙述,日出之前,无人生还


如果严苛推敲所有细节,书中几处谋杀处理牵强附会,凶手运气的作用大过智慧,但并不影响全书逻辑性的严密和一气呵成


没有哪个死者是罪大恶极,但这十个人都游离在法律与道义双重审判的灰色地带


作为纯粹推理小说阅读享受脑力消耗的同时,对“罪与罚”的考量可能也是作者意图之一


如果我们自己同样原罪在身,还有没有资格审判别人?如果坚守我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体系势必会伤害他人,到底还要不要坚守


可能原罪与救赎本就是一柄双刃剑,世间并无双全法

简单的逻辑学    推荐 By 张珺 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人挺聪明的,但是逻辑性差了点


"特别是近几年,不但成人要学好逻辑,就连小学、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卷中,都有大部分的题是在考孩子们的逻辑思维


那么什么是逻辑学呢? 逻辑学的主题就是清晰高效的思考

逻辑学在目前的体系中很少被提及,但他却是语言学、科学、历史、数字的基础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普表示,“一切哲学问题经过分析都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逻辑问题


” 我很早就已经意识到逻辑学的重要性,因为我的逻辑性比较差,一听说与哲学有关,我就开始头晕,所以一直没有决心去好好的学习、研究它,直到发现了这本书


本书非常的简短、精练,是一本应用指南,适合初次接触逻辑学的人学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全书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要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需要搭建的思想框架,第二章阐述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论证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围绕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展开论述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简单的逻辑学》造就的是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如果你也想快速的了解逻辑学,可以选择读他
相信你会在合乎逻辑的思考中体会到快乐

科技想要什么    推荐 By 郎玉萍 这一个多月,我非常认真用了零零碎碎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


这是一本让我非常兴奋的书

虽然我依然是科技上的保守派,心中总有各种不安,而且不认为作者把我说服,甚至在讲理方面,作者没有那个反科技并以放炸弹的形式引起人们对此事关注的的教授那么铮铮有词,但是我依然从这本书上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了解到了一些人类发展的规律


读书的时候我做了几点思考,这个作者的观点是讨好大众的

这本书如果核心观点是科技加速人类毁灭,那么这本书不会如此的人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我们自我说服和安慰的一种方式

其次,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很久很久以后的我们是不是能驾驭科技,不被灭绝,我所活着的年代里,我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方式


比如如作者所说的有选择的使用科技产品
所以,我知道我我获得选择的同时,也在失去自由
最后,在这种规律面前我反而放开了接受科技的产品的心态
我知道大势所趋,这种力量凌驾于人之上,我何必徒劳

我换了64g的手机,我知道将来我生活的需求会推动我下载最好的app来享受生活,我开始在网络上上课,然而我好几次想到,等科技可以用各种方式在网上创造出现实生活的体验时,老师和学生不必见面,带着先进的工具,在几纬的教室里上课,享受着教学,我们将都对着电脑和手机,人与人拜拜


机器人瓦力里就有着这样的的场景
我只能相信未来是好的
否则,还能怎么办呢?回过来讲,这是本好书
我会手抄部分内容

动机之后,只剩沉默    嫌弃 By ˙孙倩 西泽保彦短篇推理小说集


可能就推理小说这一特定范畴来说,短篇的难度要远大于长篇

在极有限的篇幅内铺设线索表明诡计,还要顾及前后的关联照应并适当的加入社会问题探讨或情色描写,唯有做到字字珠玑心有七窍


西泽君的这本短篇小说集,确实符合他一贯天马行空不落窠臼的世界观,也穿插着人格转移与存档读取的元素,但诡计真心不出彩,悬念平平推理轻佻,刻意为之的血腥场面和惊悚场景尤显突兀,不做推荐


还是期待《解体诸因》吧

支付战争    推荐 By 侯鸿璠 作者是paypal前营销总监,讲述了从他离开安达信到朋友初创的公司开始,到PayPal最终被eBay收购的成长历程


讲了创业公司应对其遇到的推广困难、激烈竞争、客户培养、欺诈、监管机构随意开罚单、法律纠纷等一系列难题


PayPal因在eBay提供支付手段而不断增长,但也和eBay自己的支付公司billboard来回撕,最终eBay停掉billboard收购eBay


最让人感慨的是,PayPal在收购前那种相信员工的创造力、重视每一个员工的意见、以电邮为核心的高效沟通模式,和被收购后与eBay那种冗长频繁的会议、大量PPT演示讨论、任何一个小问题都要反复请示上级的官僚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致使很多PayPal的元老级人物纷纷用脚投票,而这些经历了高强度工作和市场腥风血雨竞争的人在辞职后并未追求安逸生活,而是基本都投入到新的创业中去


可见,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

看到作者对eBay风格的描述,不禁联想到最近央行支付结算司大规模辞职去市场化机构的新闻,想来我所在的这种非市场化的支付机构,真是垂垂老矣,死水一摊,感慨! 理性的陨落 在课堂上被歪曲的尼采和叔本华    推荐 By 邢景丽 看完感觉作者是很有趣的人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语言文字易懂,本是高深的哲学问题通过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是贴近实际生活,文章中有哲学家们实际生活的例子,如情感生活


三是有趣

以下几点,是自己读过的感知: 1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书中很多理念说出了现实中高强度高频率存在的事件,但和大家的感受一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事实上,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一定最受欢迎的观念,与感知相吻合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正确的不一定是受欢迎的


如功利主义

原因之一是很多东西是需要深度思考艰苦思考出来的,现实很多人是拒绝思考的懒惰者


2 艺术是我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你要尽情地享受生活


如享受音乐
我们需要科学的思维,但是艺术必不可少
艺术能帮我们消除工作中的负能量,消除困惑、烦恼乃至缓解痛苦
消除工作中的负能量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生命意志的真相,审视内心,表达真实
艺术让我们暂时超越生命意志,忘记痛苦,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本质
叔本华认为,意志控制欲望的两种方式:一是理性;二是艺术

3 最经典的是提出了生命意志理论叔本华说这个是世界是受无法控制的生命意志所控制


可是生命意志,初等动物也有情感和本能,而我认为理性和逻辑是区别人和低等动物的根本属性,我们更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4 叔本华对宗教的观点基督教:认为教义是原罪,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而赎罪是克制自己欲望的一种体现

基督教在欧洲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它认识到了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精神


佛教: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主张彻底摒弃一切欲望
5 主要观点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欲望比理性对人的影响更大

一直对物理领域等自然科学领域从事者敬佩之心,对从事科技创新研究者钦佩之感


在中国物质化的浪潮中,反思我们自己的道路:如何科技创新之路?一是加强基础学科领域,二是足够的科研经费保障投入,三是制度建设,四是营造宽容包容异己宽容试错的社会文化环境


6 评价: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某些角度上看确实是成立的


虽然说理性未必就会败给欲望,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欲望的确是生活的主题


我们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乐,为了和别人攀比,才会去忍受无穷无尽的艰辛劳动和在各种挫折中的垂头丧气


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活着,为的都是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
我们也同意,欲望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
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欲望,不满足就会产生饥渴感

理性和意志相比,是暂时的,软弱的,理性和意志相比,暂时处于弱势地位


理性是实现意志的工具

能说服别人的,靠的利益和诱惑,利益和诱惑就是满足欲望,就是生命意志


其次, 与官员的求效相比,哲学家科学家有相通之处,都是求真


这也是很多学者乃至学生进入体制内时,面对处事思维方式的弹性问题


如果转变思维方式,会发现so easy. 最后,  对二者的评价,有助于我们自己反思生活中遇见的人


叔本华,一般人以为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慈祥老头
不!生活中他暴躁刻薄

尼采,一般人以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人——不,生活中他是一个温和的智者


或许有思想的人被贴标签成精神病
anyway,尊重思想尊重执着的精神

纷杂的世界中,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阿Q一点或者包容一些,现实的世界瞬间变成多元多维度的世界


或许,这种心态每天带来的生活都是艺术般灿烂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推荐 By 李杏霖 来自意大利传奇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法拉奇最为人知的身份是记者,甚至可以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她行事大胆,为第三世界发声,采访过邓小平


但是她还有一个身份,作家
她整个重心以事业为重,拒绝婚姻拒绝孩子
但是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意外怀孕,而在此之前与男友分手
最初她决定放弃,最后还是留下孩子

期间她给孩子讲述故事,有童年的成长有工作,有她种种人生观,甚至给孩子讲述自己写的童话


她把要对孩子说的话,写成一篇篇长长的信,也可以看成对她自己童年,步入社会的回顾


法拉奇的工作因为孩子受到影响,而其生活习惯也被迫改变

她的情绪暴躁,于是在信的中间部分,甚至把写给孩子那些信前部分的温情都否认


重新开始工作,加班,熬夜抽烟种种,孩子被流产
她做梦梦见被审判作为信的终结
忏悔还醒悟也不得而知

其实就我而言,我佩服法拉奇身上的特立独行,但是其成为母亲的那个过程的内心转变我不大理解,毕竟太年轻没经历过


信可以作为了解法拉奇的另外一面,那个传奇的女记者,看似坚强,本以为自己无法胜任母亲的角色,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柔软


而其中的小故事亦可单独成篇,也有其细腻的语言,感受如散文般的魅力


雅舍谈吃    推荐 By Sowhat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在“吃”这一主题上的文章


全书分为三辑,分别谈北京传统吃食,其他地方的传统吃食(山东、河南、江浙等),以及由“吃”生发出的有趣记事和感想


味蕾是打开回忆与情感的快捷通道

循着梁先生对街头巷尾小贩叫卖声的回忆,对美味店家独门手艺的描写,以及对五湖四海亲朋故人在餐桌上的音容笑貌的追思,笔者也常常在阅读中失神,沉浸在对童年吃到汗流浃背不吐骨头的辣子鸡,凉粉小贩独高亢独特的叫卖声,以及初来京城吸溜的第一口豆汁等种种意象之中


正如书中所说,“馋”不同于“贪吃”,而是无论穷富,于口腹之欲生发而来的憨痴乐趣


但老实说,读这本书时,除却陶醉于对吃的种种雅兴之外,难免不会想到同时代的鲁迅等人所描述的,很多穷人“连黑盐都没得舐”的画面


无论何时,现实的引力都是沉重的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时刻捍卫在生活中保留适量情趣和优雅的权利


Others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to eat. 零售的哲学    推荐 By 韩剑雷 铃木敏文 (往期书单中源源推荐)本书描述了7-11从引进到成长的全过程


铃木敏文抛除成见,深入理解人们的需求,开创了小零售的时代

在整个日本需求不景气的背景下逆势崛起,全靠铃木敏文的细致,坚持与创新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的领导力与执行力,能够团结上下,向同一方向努力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推荐 By 吕涤生 首先说明一点,这是罗琳指导另两个人写的,舞台剧;非罗琳作品、非小说


讲了第七部结束22年后的事情

舞台剧两条线,一条是Harry的儿子Albus与Malfoy儿子Scorpius回到过去拯救Cedric以及自身陷入困境被Harry等人拯救;另一条是Harry与Albus父子关系变化,最初他俩关系很差, Albus needs to feel specific love.


经历这一切后磨难后,Harry与Albus最后一幕以互相依偎温馨结局


感受(涉及部分剧透): 本书情怀打五分,情节打四分,激情打两分


这个舞台剧跟罗琳自己写的前七部小说真心不是一个风格… 1.开始的预期是Maybe Albus is the cursed child, and he would do some marvel things just like what his father Harry did. Or Scorius would make some change as what his father Voldmort(实际是Malfoy) did. 但是A S的两次拯救行为,太有失水准…书友也吐槽,他俩简直跟原来Malfo的仆人多比一个水准,LOL…Albus就是个大傻叉,甚至觉得他一无是处(可能有些绝对啦)…一点没有Harry风范


两个拯救计划都失败的那么彻底..还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将Timeturner拱手相让,当timeturner被delphi拿走后更是惊慌失措只会问what should we do?或者We need to stop her…然后就没有然后…文章最后,Harry曾这样评价Albus:bold, fierce, funny


当然,优点 他的情商报表,狡猾并有野心,很有Slytherin范


2.全篇就在最后一个Act:Harry、Hermoine、Ron等人大战Delphi以及Voldemort处终于找到了点罗琳的风范,正等着持续高潮呢,结果草草就收尾了,伏地魔与Harry相遇救了Delphi,然后就没了……!!!Delphi不是应该阻止V嘛,怎么Voldemort还是“顺利”被那个诅咒击中..?文章也没有交代啊,这个大漏洞…最主要的,尼玛我花了三天晚上耐着性子看到这里了,一直憋着就等高潮呢,你这高潮说完就完了?意犹未尽啊???? 3.几张感情牌 Snape的献身算是一个催泪点,为了Lily,Lily孩子以及她孩子的孩子


Harry与Albus后来的互相理解以及危机时候Albus挺身而出救Harry是泪点


Hermoine与Ron,在回到过去,死亡前对视时说的话,感受下: HERMIONE:Let’s keep them here and give the boy the best chance we can. RON looks at her and then nods sadly. HERMIONE:A daughter. RON:And a son. I liked that idea too.He looks around – he knows his fate.I’m scared. HERMIONE:Kiss me. 教父    推荐 By 王晓伟 Mario Puzo著


这本书是同名电影「教父1」的原著,情节与电影基本一致,不作赘述,只谈几点感想


1,细节描写

书中有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比如烟、酒、饮食等日常起居活动,以及与家人间的亲密行为,让读者感到,即便是凶残的黑帮成员,也有人性中温馨的一面


看完原著后再看电影,发现导演在很多小细节上都忠于原著的叙述


比如迈克在西西里流亡时,手里拿着的手绢

再比如迈克刚接手家族生意时,他哥弗雷德夸医生的手艺好,看完原著后我才意识他被警察那拳打毁容了


2,心理活动

除了对话,书中有大量的心里活动描写,细到一个表情的变化,能看到很多电影中被观众忽略掉的东西


比如最开始那个死马头的导演Waltz,在见到军师Tom时的心理活动


再比如教父大儿子Sonny说Tom不是西西里人后,Tom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值得注意的是,书里极少有教父自己心理活动的相关文字
3,人生经验
虽然没有教父的心理描写,但他的很多话还是值得品味的

比如,「永远别让敌人知道你的想法」,「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漫长的告别    推荐 By 张烨 雷蒙德钱德勒的代表作
私家侦探马洛与一个酒鬼的故事

这是侦探小说而非推理小说,悬念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解决悬念只是故事自然而言的结局


钱德勒本身的文笔就很好,翻译得也不错
对比他另一部作品《高窗》,有强弱悬殊高下立判之感
活着    推荐 By 王万强 余华著
讲述本为地主少爷的富贵悲惨一生的故事
嗜赌如命,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气死

后来母亲又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之后儿女、妻子、女婿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富贵(牛)相依为命


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讽刺


感觉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有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 推拿    推荐 By 毛海山 这是一部关于盲人的小说,作者毕飞宇以一间推拿室切入盲人的世界,从盲人的视角讲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爱情、友情、亲情,尤其重要的是尊严


书中的人物刻画的很到位,粗犷如金嫣,风风火火,敢爱敢恨,因听人提起盲人小马的恋爱和失恋的故事,就爱上了小马,从大连追至上海,等候五个月,又追至南京找寻小马;唏嘘如都红,天生丽质,曾去过推拿店的大导演都惊艳于都红的容颜,她极具音乐天赋,交响曲听一遍就能记住乐谱,可在一次慈善演出之后决然不再弹琴,只是不想让健全的人消费感动、消费怜悯


她性格坚毅,在推拿店老板因其手艺不好,拒绝收留,她则放下盲人的虚荣,放弃薪水从头跟老板开始学起,可命运总是如此无情,她的大拇指后来被门给夹断,丧失了继续做推拿的条件,工友们自发给她捐了一笔钱,与拒绝钢琴一样,她拒绝了工友们的同情,离开了推拿室,只留一个坚毅的背影;仁厚如王大夫,大哥式的一个人,不善言辞,却心有明镜、情商极高,家中有个不争气但又健全的弟弟,因赌欠债,追债之人找上王大夫,他揽下担子,用刀在胸前划开伤口了却赌债,缝了200多针,却自责于自己这般流氓行径;虚荣如推拿店主沙复明,心比天高,却无奈先天失明,他疯狂读书,希望从书中打开世界,却在日复的读书中糟蹋了身体,她因大导演夸都红美而爱上了都红,这爱却是悲剧,都红自始至终也没有过回应,小说结尾,都红走后,沙老板胃部大出血被送往医院


还有王大夫的恋人小孔,为爱跟随王大夫奔波,朴素醇厚;金嫣的情郎泰来,被动软弱,却被爱情喂出了勇气;喜欢小孔的小马,九岁因故失明后内心崩塌,寡言少语,对小孔单相思使其陷入情劫,与洗头房的姑娘互生情愫后被抓


书中也侧面描绘了健全人的世界,王大夫的父母嫌弃老大,却不得不依赖王大夫解决问题;王大夫的弟弟生的健全,却无一点人格,无一丝尊严;推拿室的前台高唯,有一双犀利却空洞的眼睛,在发现沙老板对都红的爱慕之后,极尽讨好都红以搏沙老板的爱屋及乌


盲人和健全人的世界似乎是平行的世界,却又时刻交织着,互为参照


盲人虽没了眼睛这扇窗户,可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关闭,他们从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他们有尊严、有人格


而很多健全人虽然眼睛明亮,可内心的世界却已晦暗不堪,难以呼吸了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八万四千问》   推荐 By 罗菁 与自己对话,为一些正怀着热忱而探索的人开启精神世界之门


我与地坛    推荐 By 小糊涂圆儿 不谈体恤与悲悯之心,我甚至觉得史铁生就该是双腿不能行走的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将精力耗费在游弋和奔跑中,而能将思考,永恒的思考作为他唯一的癖好和事业


地坛,理性、庄重、冷静,岿然不动,看着这熙熙攘攘浮动不安的尘世


它是宇宙中瑰丽的智慧的眼,它不说话,它只是史铁生,这个残疾的、弱小的人类,无垠的大脑中幻化的另一个自己


他好孤独啊,所幸,它也是
他们就相互凝望着对方的双眼,从彼此的瞳孔中看穿整个世界
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大彻大悟

上市公司敏感信息披露与监管    推荐 By 韩汇成 本册以投资者知情交易为目标,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了现行信披制度边界,通过引入敏感信息披露框架,在管理层披露政策选择与监管冲突的约束下引入立体监管框架,构建一个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已达到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作用


我国的信披制度借鉴了英国的价格敏感性信披框架,但缺乏必要的诚信市场基础与制度实施方案,借鉴了美国的强制性信披制度,但缺乏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因而我国信披时效、广度与深度、效果均不理想


敏感信息监管制度是一个立体的监管体系,包括了事前问题发现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事中监察制度,通过交易与问询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作用,并且补充完善了事后监管机制


引入价格敏感框架,可以通过股价的实质性波动,一方面检验信披的广度边界,另一方面检验已披露内容的深度,进而通过随后的监管行动来增加信息披露的广度与深度,完善信息披露的制度边界


沟通的艺术    推荐 By 焦嘉程 通俗讲这本书可以说就是在讲“沟通的套路”,不过不得不说总结的还不错


人的认知、沟通过程都是有固定的生理程序,所以沟通的过程也有一定的规范性,人经常容易犯得错误和喜欢的沟通方式也可以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将套路或者说范式总结出来,日常使用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该书主要总结了认知、倾听、建立关系、维护关系等这些方面的范式,同时指出了很多日常沟通容易犯的误区


比如一个小例子:当关系中的双方有人越界,关系受到损害就需要修复,修复有三个要素:承认自己越界行为的错误性、诚恳地道歉、某种形式的补偿


按这样的范式,灵活行动通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套路固然重要,不过肯定还是要走心,灵活机动咯

巨人的陨落    推荐 By 杨峰 书评说这是本一旦开始就不忍释卷的书,很多人三昼夜如饥似渴读完


作为中译本,对译名不太敏感,从一开始就觉得不可能三昼夜读完

但是一旦开始就深为此书所吸引,不仅是历史叙事跨越长而且讲解细致,而且对人物心理刻化非常细腻


本书从一战前夕费迪南大公遇刺开始,到希特勒啤酒馆暴动失败被捕结束,通过英国、德国、俄国和美国四个国家以及四个普通家庭的成员在这一阶段成长、恋爱、参军、成熟的过程,将历史进程映射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个人觉得此书是这类书中又一佼佼者,基本可以和《飘》、《白鹿原》等列齐观


同时此书又可以作为了解一战对欧洲各国之间深刻影响,以及二战前因的历史书来读


本书对俄国革命的叙述,是非常震撼个人认知的一个线索

包括沙皇压迫农民革命;德国西线对法国作战,迫于俄国东线的压力,使用了秘密武器,即暗中资助列宁回国发动武装政变,推翻沙皇;布尔什维克如何跟民选政府斗争,通过孟什维克的错误而上位;布尔什维克统治下发生的变化就是奥威尔《动物庄园》里面语言的现实翻版


罗素与1920年代访问过苏联,并且以左派的名义写了一本小书《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实践与认知》,描述他对布尔什维克的认识,他明确表示布尔什维克是完全不民主的


这书中的观点与高晓松在《鱼羊野史》中经人相似
一战结束后,工人阶级革命同样在英国、德国展开

英国带来的变化是工党第一次通过选举成为议会第二大党,通过与自由党联合表决让保守党下台,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工党政府


而德国则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社会主义工人党抬头,为未来二战魔头上台埋下了伏笔


同样一战的结束,美国当时的总统威尔逊为了劝说美国加入国际联盟而规划了五十场跨越美国的演讲,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取消,加入国际联盟被批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威尔逊预言“孩子们将不得不再打一场世界大战”


— 文:揖光尘 / 公众号:ruijiao007 「想说二维码简单粗暴略丑,但是里面内容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