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隆重推荐三本关于农机行业的新书,开卷有益,共同进步
新书分别是:《沧海寻踪》(陶鼎来著),《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2004-2014》(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编撰),《农业机械化经济运行分析》(江泽林著)
书影如下,先睹为快: 二、详细介绍 1. 《沧海寻踪》 本书为陶鼎来先生手书传记,写作历时10年,记录了陶家从湖北陶胜六乡的普通耕读家庭到成员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大家庭
百年沧桑,人世变幻,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更是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
祖父陶月波是中国最后一代科举考试精英,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父亲陶述增和叔父陶希胜,一位学理,一位学法,一位是著名土木工程师,足迹遍布荒无人烟的各个工地,一位是著名法学家、记者、政治家,重庆蒋公馆的座上客
新中国成立后,陶述增任湖北省第一任水利厅厅长,后任湖北省省长,而陶希胜则随蒋入台,历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立法委员等,手足情深的兄弟分居海峡两岸,至死不再相见
陶鼎来先生作为家中独子,年少时随父亲辗转于粤汉铁路的各处工地,后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名额,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农业工程专业
1947年获得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国
后来的工作,用陶鼎来先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多数时间在做开创性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办过国营机械化农场,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参与创办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完整地经历了全党动员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全过程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农业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25门学科之一,农业工程迎来了学科的春天
陶鼎来先生不负众望,出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组副组长,负责统筹学科建立的具体工作;同时,在59岁之时被农业部党组任命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首任院长,担负起组建我国第一个农业工程研究推广机构的重任
正如陶鼎来先生在书中回忆的那样,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当初是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缺乏科研人员、没有办公场地、没有课题经费,甚至没有明确的学科领域,但陶鼎来先生为首的前辈们不畏难、不退缩,硬是闯出了中国农业工程领域的崭新天地
当年陶鼎来先生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土地利用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工程4大支柱研究领域,如今经过几代人努力,已经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拓展为6大专业技术领域,即农业农村规划与发展投资研究、农情调查与资源监测、农村能源与环保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设施农业与畜牧工程、农业工程设计与监理
陶老是1945~1948年中国派往美国学习农业工程的20位公派留学生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留美生涯,包括对农业工程学科的掌握,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对中国未来的憧憬等,是这20人中唯一留下详细记述者
2.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2004-2014》 (序·张桃林)节选:2004年以来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已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借鉴历史,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受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委托,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组织行业有关单位和专家,历时近一年时间,编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2004-2014》一书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付梓之际,正值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十三五”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时期,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回望历史、总结经验、谋划未来,更好发挥农机化技术以及装备在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拓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空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3. 《农业机械化经济运行分析》 本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经济运行状况,指出中国农机商品在向农业输入过程中存在经济障碍和技术障碍
其经济障碍是农机工业产品存在“双向剪刀差”,即农机产品价格低于其他工业品价格,存在剪刀差Ⅰ;农机产品价格高于农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Ⅱ
技术障碍是由于受土地规模、农机人员技术水平、农机与农艺的配合等因素影响,农业要素水平不能满足农机化作业的要求
本书提出三种消除障碍的措施:第一,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弥合农机工业品存在的双向剪刀差;第二,引导土地分级连片承包,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第三,农机农艺配合,简化农机设计制造难度,实现农业机械便利化作业,同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人员技术水平
江泽林,男,1959年10月出生,汉族,安徽安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作者长期关注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曾在不同岗位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