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收藏与鉴定

刻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它的风格面貌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风尚


书籍校勘的精粗、开本的大小、版式的规制、刀法的精拙、印纸的优劣、墨色的好坏、字体的风格、装帧的特点等,都可以透露出社会的时代气息


掌握一个时期刻书的风格特点,对于版刻的考定和版本学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宋代刻书的特点 宋代刻书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仍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


宋代刻书的字体,是将唐代诸位大家的字体运用于刻书了,如唐代的大书法家褚、颜、欧、柳诸家在书法上的较大成就就是把楷书推向了高峰,而刻书的字体又恰恰需要这种端庄凝重的楷字


宋代刻书的用纸,过去搞版本的人多称为白麻纸、黄麻纸和竹纸

近年来,有关研究造纸术发展史的专家多次取样分析鉴定,认为过去人们所讲的白麻纸或者黄麻纸,是说纸的纤维形似


事实上,当时人们造纸多为就地取材,原料为树皮和竹子

元代刻书的特点 元承南宋遗风,元初的某些刻书风格特点与旧书无大差异


但纵观整个元代刻书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黑口”:即指每版中缝线的上下两端为宽粗墨印的黑条子

“赵字”,是指元代刻书的字体大多数都模仿找赵孟頫的字,此为元朝刻书的又一明显特点


“无讳”,指元代刻书见不到讳字的迹象,不像宋版书那样,皇帝的嫌名庙讳处处可见


“多简”,是指元朝的刻书多用俗体字或简体字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朝刻书分为早中晚三期,风格不尽相同,粗略概括起来,大约是明初至正德时期的刻书仍然为“黑口赵字继元”;嘉靖至万历时期为“白口方字仿宋”;天启至崇祯时期的刻书又表现为“白口长字有讳”


清代刻书的特点 清代刻书的特点从来很少有人去归纳,其实要将整个清代刻书和前几代相比较,还是有其自己的风格的


清代刻书的字体,在清初时尚沿袭前明旧习,至康熙时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非颜非柳也非赵的“馆格体”


至嘉庆年间,刻书字体也失去了旧日的舒展圆秀,而变成呆板乏神的样子


清初和元朝一样,没有避讳的习俗,但随着政治统治的日益强化,开始实行了汉族文化中固有的避讳旧习


清代刻书的用纸名目繁多,有罗纹纸、棉纸、竹纸、开化纸等等

相关链接: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


“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

“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
“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

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如何订阅 ①文章顶部点击“ 15989460209 ”点击关注


③长按 15989460209 复制添加好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