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IT互联网圈 关注我哟 ☀ IT互联网圈( cyclub168 )——IT互联网行业资讯第一入口


汇聚IT互联网圈顶级人脉!火速关注! 作者:张天一,伏牛堂创始人,北大1898咖啡联合创始人


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用10万元开始创业,迅速将伏牛堂打造成国内有代表性的社群经济型企业


业余爱好写作,著有《六道轮回-历史上的亡国名君》《90`s:不为乌合不从众》,新书《伏牛传》已经出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伏牛传》 一、引子:从海权和陆权之争看互联网时代 如今我们一谈起互联网思维,很多人就把它等同于互联网营销


但我会说,对任何事物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理解互联网对实体企业的影响,首先必须看各个行业面临的转折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转折呢?我认为这是一个传统行业的大变局,就像当年人类从陆权时代过渡到海权时代


当然,这本书我会更多地结合我的经验,从餐饮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行业来窥视互联网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先聊聊历史

从蒙古帝国到大英帝国:海权干掉陆权 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和英国崛起以前,人类的大部分帝国都是绝对的陆权帝国


关于陆权时代,首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法国人勒内·格鲁塞写的《草原帝国》


这本书历数了匈奴、突厥、蒙古等几个人类文明史上有名的游牧民族


当我读到蒙古帝国部分的时候,不由得被当年蒙古的盛况所吸引: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陆权帝国,疆域面积达到了3000万平方公里


当初的黄金家族为了统治如此广袤的土地,在疆域内设置了数百个城市和几千个军事据点


可遗憾的是,短短的数十年内,这样的一个帝国就四分五裂了
这就是最大的陆权国家的下场

那么海权帝国呢?1898年的大英帝国是怎么做到统治世界的呢?它没有像蒙古那样到处设立据点、攻城略地,英国只是在全球范围内布置了不超过100个海外军事基地来为它的舰队提供补给,便搞定了这一切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从陆权到海权,陆权强调绝对占领和绝对控制,这个模式就比较笨重,而海权则简单多了,利用海洋的机动性,就编织了自己的势力网


这段历史一读,我就觉得其和传统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转变是一样的,于是有了如下思考: 从传统商业时代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和从陆权到海权的演变有着很大的类似之处吗? 例如,诺基亚和苹果,诺基亚讲究绝对控制,它的思路基本是垂直整合,设立了很多工厂来为自己做各种供应链的事情


苹果则到处请人代工,基本上笨活自己都不干,也不要求绝对控制,主要把精力放在产品和营销上面


仔细一看,诺基亚不就是陆权模式吗,苹果不就是海权模式吗?苹果模式的结果就是整个公司的柔韧性极强,以控制弱化为代价增加了公司业务的机动性


这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商业现象

可是,我真正想带着大家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互联网思维会在中国甚嚣尘上?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我所理解的互联网的时代本质


二、互联网模式的本质:产能过剩时代的卖货学问 谈起互联网思维,我们经常会说,好像美国人都不讲互联网思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讲得最多


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我
要回答它,我们还需要回到互联网的本质上来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两个字:连接
它连接啥呢?当然是连接闲置的生产资源

互联网本身并不产生任何新的生产资料,它只能做到市场信息的透明化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市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的产能闲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信息的沟通不畅,一些需求也无法被满足


互联网在其中起到了透明信息和撮合交易的作用

所以互联网思维只能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中发挥作用


互联网思维本质是买方市场的产物,因为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所以有多余资源可以被整合


UBER(优步)、Airbnb(空中食宿)就是典型的利用闲置资源的互联网分享经济模式


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打车领域,基本不太可能存在所谓的“互联网模式”


因为北京这样的地方,出租车市场的问题不是产能过剩、供给过剩,而是供给不足——出租车太少了,乘客基本上打不到车


所以使用滴滴打车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高峰期不好打车的时候,用滴滴打车也打不到车;而平时倒是能够用滴滴打车打到车,可此时随便招手也能打到出租车


我们也看到滴滴打车烧钱从出租车市场切入,但商业模式很快转向了专车和顺风车领域


这样解释了互联网思维,我们再看看“产能过剩”的市场,在这样的一个市场里面,整合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最重要的事情,互联网思维解决的正是这一问题


它能够大行其道,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过去几千年,人类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社会生产基本上是以“配置供给”为导向的,而今天则逐步过渡到了以“配置需求”为导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认为物权中“所有权”的重要性会让位于“使用权”


使用权的比重加大,是需求配置的产物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以“使用权”为核心展开的,这也让“所有权”变得不那么重要


未来,买房、买车等大宗消费可能会成为年轻人可以逃避的事情
互联网时代除了产能过剩,另外一个特征和要素就是性能滞胀

下面这几张表记录是小米手机从一代到三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代小米手机的性能都要大大强过前面几代的小米手机


历代小米手机配置对比 机型/ 参数 小米1 小米1s 小米2 小米2A 小米2S 小米3 CPU 高通骁龙 MSM8260 双核1.5GHz 高通骁龙 MSM8260 双核1.7GHz 高通骁龙 APQ8064 四核1.5GHz 高通骁龙 MSM8260A  Pro 双核1.7GHz 高通骁龙 APQ8064 Pro 四核1.7GHz NVIDIA  Tegra 4 四核1.8GHz和 高通骁龙800四核2.3GHz CPU结构 Krait Krait Krait Krait Krait  300 Cortex  A15/Krait 400 CPU工艺 45nm 45nm 28nm 28nm 28nm 28nm GPU Adreno  220 Adreno  220 Adreno  320 Adreno  320 Adreno  320 ULP  GeForce(N版)和Adreno 330(高通版) 存储空间 1GB  RAM+4GB ROM+最大32GB扩展 1GB  RAM+4GB ROM+最大32GB扩展 2GB  RAM+16GB;不支持扩展 1GB  RAM+16GB;不支持扩展 2GB  RAM+16/32GB ROM;不支持扩展 2GB  RAM+16/64GB ROM;不支持扩展 屏幕 4寸854×480;TFT 4寸854×480;TFT 4.3寸1280×720;IPS全贴合 4.5寸1280×720;IPS 4.3寸1280×720;IPS全贴合 5寸1920×1080;IPS  in call工艺 摄像头 后置800w 800w/200w 800w/200w 800w/200w 800w/200w 1300w/200w 系统 基于Android 4.0的MIUI  V4 基于Android 4.0的MIUI  V4 基于Android 4.0的MIUI  V4 基于Android 4.1的MIUI  V5 基于Android 4.1的MIUI  V5 基于Android 4.2的MIUI  V5 三围 125×63×11.9mm 125×63×10.2mm 126×62×10.2mm 133×66.5×9.5mm133g 126×62×10.2mm 144×72×8.1mm 重量 149g 149g 145g 133g 145g 145g 网络制式 GSM, WCDMA GSM, WCDMA GSM,WCDMA(有CDMA  2000版本) GSM,  WCDMA GSM,  WCDMA(有CDMA2000版本) GSM、TD-  SCDMA(N版)、WCDMA、CDMA  2000(高通版) 电池容量 1930mAh (可拆卸) 1930mAh (可拆卸) 2000mAh (可拆卸) 2030mAh (可拆卸) 2000mAh (可拆卸) 3050mAh (不可拆卸) 发布时间 2011/8/16 2012/8/16 2012/8/16 2013/4/19 2013/4/19 2013/9/5 首发售价 1999元 1499元 1999元 1499元 1699元 1999元 但等到小米手机4以后,我们再看最新几款小米手机的变化,小米Note标准版、高配版与小米手机4号数对比如下表所示


小米Note标准版、高配板与小米手机4参数对比 手机 小米Note标准版 小米Note高配版 小米手机4 屏幕尺寸 5.7英寸 5.0英寸 屏幕特性 95%NTSC色域表现,74.42%屏占比 84%NTSC色域表现,72.27%屏占比 分辨率 1920×1080像素 处理器 高通骁龙801 高通骁龙810 高通骁龙801 SIM卡 MicroSIM/NanoSIM双卡槽 MicroSIM单卡 RAM 3GB 4GB 3GB 机身内存 16/64GB 64GB 16/64GB 主摄像头 1300万,F/2.0,光学防抖 1300万,F/1.8 前置相机 400万,单位像素2um 800万,美颜拍照 操作系统 MIUI  6. 机身尺寸 155.1×77.6×6.95mm 139.2×68.5×8.9mm 机身重量 161g 149g 电池 3000mAh  4.4V充电电压 3080mAh 机身颜色 黑色/白色(小米Note高配版独享金色版) 网络制式 FDD/TDD/WCDMA/TD-SCDMA/GSM 移动/联通/电信三版 价格 2299元(16G版) 3299元(16G版) 1999元(16G版) 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手机4、小米Note和小米Note顶配版这几款手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除了新款要比旧款的像素高一点,屏幕大一点


如果我们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产品是手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行业已经很久没有革命性产品出现了


各家企业的产品都差不多,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且修补的结果就是产品变得越来越脱离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这就是我所说的性能滞胀

不只是手机,我们也会发现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之类的产品都没有一个主导品牌,生产的东西都差不多,而且性能滞胀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性能过度


性能滞胀意味着经济短期内无法在供给端取得重大突破,所以更加需要我们优化配置既有的资源和需求


但很多不恰当的优化将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性能过度
例如,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餐饮行业了
有一次我出去吃饭,看到了价值329元的寒菌牛肉米粉

这是一碗什么米粉?我说,这是一碗性能过度的米粉,很少一部分人会需要一碗用雪花牛肉饭的牛肉粉


但也完全没有必要嘲笑它, 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性能过度


产品改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需求程度
整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冗余生产,科技产品这样,米粉也是这样

例如,我记得诺基亚旗下的奢侈手机品牌Vertu,一部手机动辄十几万元,因为他们往手机上镶钻石,但没有人知道往手机上镶钻石有什么用


再如,我一直不理解iPad有什么用,如果你要用大屏设备,那笔记本就可以了;如果要用移动设备,手机就可以了


一个移动大屏的Pad,难道只是为了在路上看视频?如果是这样,那为啥又做一个Pad mini?这些都是产品性能过度或者功能冗余的典型例子


最近在餐饮圈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大家都在说,今天做餐饮,到底是要“产品主义”,专注于把产品做到极致,还是要“用户主义”,专心把服务、营销做到极致? 如有人就吐槽海底捞,说他们不专注于产品,只专注于服务


最后产品让人记不住
看完这些,我就有点纳闷啦

纳闷之一,火锅这种重口味的东西,只要涮菜做到新鲜、卫生,就是龙肝凤髓,你往那个红油锅里面一涮,也就是那么个味道


难道这个品类还能被打造到好吃到天上去? 纳闷之二,即使真的做到好吃到天上去,消费者能够感知出来吗?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的味蕾只能感知出大概的好吃与否,一个食物做到80%的美味,可能就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味蕾感知的极限了


即使做到100%,让非专业人士来品尝,可能也难以体会出太大差别


所以,当消费者可能只需要海底捞这样比较好吃的食物的时候,你做一个100%好吃的火锅,而且依然是在做大众餐饮的生意,这不就是性能过度,这不就等于是镶了钻石的Vertu——多此一举嘛


用李善友教授的话说,如今是一个技术过剩的时代,产品性能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消费者需求进步的速度


单单从打磨产品的角度提出“产品主义”,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消费者不需要一辆能跑500公里/小时的车,也不需要一碗放雪花牛肉的米粉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只缺一样东西,就是体验
因为用户对体验需求的增长,远远比商家制造体验的速度快

所以此刻当我们谈起产品时,不再单单是指产品或者产品性能本身,而是指“产品=产品+情感”


今天,当我们在谈产品的时候实际在谈什么?其实就是在谈体验,换言之,产品的性能本身是标配,产品好不好在于它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期待,而不在于它做得是不是完美


这样来看,还会有所谓的产品主义吗?没有,只有用户主义!并不是产品真的有多好(标配),而是消费者认为你有多好,你就有多好


例如,小米发明了“跑分”,谁说跑分高的手机就是最好的?不一定,但是它把这个概念传导给了用户,那么跑分高的手机就是最好的


再如,寿司之神的寿司真的那么好吃吗?我看未必,就味觉而言可能普通用户根本感知不出来,但你面对寿司背后的故事、就餐仪式感,那么这个寿司也就好吃了


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这两个东西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一碗味道不错的食物,如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和体验共振,那就没有必要过分骄傲


即使今天有的品牌在强调以产品为中心,那么此种策略也一定要能够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否则就毫无出路


例如那家毛肚火锅,假设有对手原样模仿,甚至做出了让消费者觉得更好吃的毛肚,聚焦产品宣传更为成功,又当如何? 我理解,这个时代,真正好的品牌应当是有不可替代性的,这就意味着该品牌能够在用户心中制造独一无二的体验


所以,进行用户主义和产品主义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

我们不需要完美的产品,而是需要极致的产品,追求极致是为了和用户产生情感连接,一言以蔽之,一切还是为了用户


如果一定要咬文嚼字,那我们还是把这个词换成“产品用户主义”吧!产品永远是为了抓取用户而服务的,而抓取用户则是为了更好地把过剩的货物卖出去


三、互联网思维还是用于更好地卖货 所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卖货”的商业模式,而非关于“造货”的商业模式


在买方市场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由此我们才会了解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如此强调“用户至上”


要更好地卖货,就必须更懂用户
而这一现在听上去十分顺畅的商业逻辑,并非是一开始就建立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定价权的转移历史就知道了
最初在供不应求的时代,这个时候是制造商(生产商)有话语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的商品会有所谓的“零售指导价”,这是制造商的强势定价权的表现,表明定价权在制造商手里


第一次定价权大转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一批渠道商的兴起,定价权第一次从制造商的手里转移到了渠道商的手里,“沃尔玛”们掌握了商品的定价权,他们也拿走了商品利润的大头


这就是所谓的渠道为王时代
进入21世纪,第二次定价权大转移发生了

这次是因为互联网的诞生,它第一次把买方和卖方放到了同一个信息平台上,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定价权从渠道转移到了终端用户的手里


在这样一个交易信息透明、过度供给的环境里,唯一的商业秘诀是什么呢?当然是掌握需求方,或者说掌握消费者的人有话语权


就像著名的“谷歌十诫”里写的: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将纷至沓来


这也是所谓互联网思维中“用户为王”的实质

互联网提供了连接商户与用户的机会,使得小米这样的“社群品牌”成为可能


通过掌握用户社群来形成品牌,再通过品牌来和上游供应链谈判,用需求来倒逼生产,获得谈判优势,再用低毛利战术来拓展用户群


被我们奉为互联网圭臬的小米模式,也是之前提到的互联网时代的海权打法


提到小米的成功,有人讲是低价,有人讲是社群模式,有人讲是社群品牌,我看这些都对,但也不全对


分析小米的成功, 首先我们要看到它是价值网的成功
雷军用互联网的价值网入侵了传统手机制造业的价值网

至于互联网的价值网,在成本结构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毛利率趋于零,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即硬件不挣钱+后续软件挣钱,来打败依靠硬件挣钱的手机厂商


这就是小米的互联网模式的实质:抓住消费者,形成社群,用社群做品牌,用品牌整合供应链,用供应链来获取成本优势


今天有很多声音在“唱衰”小米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恰好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北京的某个大雾霾天,我正琢磨着,买一台空气净化器

于是,我开始检索脑海中的空气净化器品牌,却只能想起一个,那就是“小米”


而且,我本能地觉得小米是同等价格产品中性价比最优的,所以买不起太贵的空气净化器的我,基本是不假思索地订购了一台小米净化器


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紧接着就问了三十个朋友(当然都是90后),他们脑海中的空气净化器第一品牌是啥


他们的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小米”

也有人告诉我,他未必觉得小米是心目中的第一品牌,但他只能想起“小米”空气净化器


很多人在抨击小米的全品类策略,可透过这件事我发现,只要是在3C和家电领域内消费,只要有小米的产品,我就会觉得它是符合我消费能力的“同等价格品质最优”的产品


小米也确实垄断了我们这代人的心智认知,所以我反而不觉得小米是一个手机品牌,它真的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占领了年轻人心智的3C和家电全品类品牌


当然,今天也有很多企业对互联网时代感到困惑

我觉得这些企业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时代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一些企业的核心能力一直在“造货”上面

以我所在的餐饮行业来举例子,很多餐饮企业遇到窘境,就是因为它们违背了这个时代的逻辑


它们虽然嘴上喊着“顾客至上”,却在不知不觉中用“卖方市场”的逻辑经营着自己的商业


要谈话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简单看一下餐饮行业的价值网络

餐饮行业的价值网络比较简单,上游是供应链如农业、养殖业、中央工厂等,中游就是各个餐饮品牌,下游便是消费者了


例如,过去一家做黄焖鸡米饭的企业怎么做生意呢?它会疯狂地往上游做,去建自己的中央厨房,甚至去养鸡……因为它知道餐饮是没有门槛的行业,它希望通过做上游的与产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游庞大的自有关联产业链形成竞争壁垒,最后做成市场第一


这种思路,我称为“用品类控制市场”

这样的思路有什么问题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 (1)一家店干不了全产业链的活儿


因为前期投入巨大,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风险,例如有的企业花了很大工夫做自己的中央厨房,结果发现产能完全无法消化,成为企业的巨大拖累,制约了自己的成长


(2)过于缓慢,难以调头
互联网时代一切事物的迭代都是快的,也包括餐饮

一个品类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三年甚至更短,企业花费了很大工夫做成品类第一,结果整个品类衰退了,最后失去了市场


不只是餐饮行业,很多传统企业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过去这些企业的能力都集中在“造货”上面

它们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会运用互联网,而在于市场变化了,它们无法随之而变


互联网不是原因,只是结果而已,它是产能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

餐饮这样的传统行业刚刚适应了“造货”的节奏,餐饮企业过去一直在强调“全产业链追溯”,这其实是行业社会化分工程度低下的表现


一家餐馆干了全产业链的事情,自己去上游建立中央厨房,去上游搞农业养殖,去下游开设门店,去做市场和销售,这样的生意怎么可能不笨重?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干的结果,就是啥也干不了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个时代的变迁,那么一家餐饮企业该怎么做呢?伏牛堂就有一套这样的逻辑——我称之为用品牌控制市场


这套逻辑包含的潜台词是: (1)轻装上阵,基本上不碰上游的事情,不在供给过度的时代干增加供给的事儿


我们只保留研发中心,做出好吃的产品,但可以交给上游更专业的中央厨房去生产


我曾去上游看过一些做OEM代工的工厂,发现它们有很多厂房闲着


产能过剩,在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当今中国绝对不是虚言

所以在我们早期门店很少的时候,就有供应商愿意为我们提供加工生产


虽然我们的规模很小,对它们而言这样的生意并不划算,但因为我们有品牌,它们看好我们未来的潜力,也愿意给我们生产


这一行为背后的实质是:运转总比闲着好

当看清楚了这个问题以后,若问伏牛堂以后会不会做自己的中央厨房,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样的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判断是,我认为互联网会改变餐饮之类的传统行业的外延


我拿手机行业来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大家觉得富士康是手机品牌呢,还是苹果是手机品牌


毫无疑问,苹果才是手机品牌

这个有点奇怪,明明手机是富士康生产的,为啥它不是手机品牌呢?道理是一样的,未来的餐饮品牌,难道要自己来炒菜吗?要自己来雇厨师吗?要自己来采购吗?我的判断是都不会,因为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不应当变长,而应当缩短、聚焦和专注


(2)落地生根,把重心放到下游,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拥有自己的品牌社群,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


餐饮企业以前是不重视品牌的,比如我们很少看到本土餐饮企业的广告,也有传统餐饮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传统餐饮企业对消费者的心理也少有研究,营销和品牌传播行为都相对比较粗糙


但是到了今天,品牌战略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传播行为,而是成为影响企业的兴亡的根本命门,便由不得我们不重视了


未来会出现专门的采购企业、整合供应链的企业、专门做中央厨房的企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公司来把控


到那个时候,餐饮行业还剩下什么?只会剩下品牌和最后的销售渠道——门店


综上,我的结论就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最后只剩下一件事:品牌


企业不需要组织生产,只需要销售就好
关于“互联网餐饮产品”好吃不好吃的争论基本上也可以停止了

因为未来产品有专门的企业来提供(现在其实也是,伏牛堂的米粉是由两家上市公司一起做的,它们是全国做米粉和做牛肉最棒的公司),而企业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好东西卖出去


就像富士康负责制造产能、制造手机,苹果负责释放产能、销售手机一样


这才是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的实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张天一的 《伏牛传》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他用一篇文章点出了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超长好文)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